集团冲锋钢板铺路,廖耀湘的新六军攻占四

年5月14日,四平保卫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在国民党三路进攻大军中,廖耀湘指挥被称为“虎师”的新6军第22师,采用密集炮火和集团冲锋的战术,率先突破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的防线。

当年,民主联军三纵与新六军鏖战的战场,就位于辽宁开原城东北部的威远堡边门。

新一军以1个团采用密集冲锋的战术,攻破了三纵主力据守的防线。

影视剧中廖耀湘的形象

在突破三纵的防线后,廖耀湘遂以小部队与三纵廝杀绞缠,而新6军的主力悄悄乘辆汽车推进,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则以钢板铺路,强行通过,其速度之快,强度之大,令阻击的三纵连连退守。

这时,廖耀湘已经对四平防线的制高点塔子山形成了三面包围。

5月18日,塔子山终于失守,不待毛泽东回电,林彪果断下令:“全线撤退!”撤退从晚间开始,第二天早上,新6军攻占四平之后,民主联军早已不见踪影。

就在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挥师一路追击,兵临哈尔滨,追到松花江南岸的时候,形势万分危急,林彪曾打算带着部队上山打游击;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却突然停滞不前了,因为蒋介石夫妇来到了沈阳。

来势汹汹的新六军,摘取头功的廖耀湘

发生在年4月到5月间的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据守四平,林彪陆续调来14个师(旅),在四平正面构成蜿蜒百里的防线,放弃运动战,以阵地战与国民党军硬碰硬。

林彪率前线指挥部在四平西北的梨树坐镇指挥,他要求全体指战员:

每一个前线指挥员必须有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决心,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皆无权离开岗位。

牵一发而动全身,四平就成了双方争夺东北的焦点。

从战争的过程看,当时,即便守住四平,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尚不具备与国民党军进行全面阵地战的能力。

但是这一仗又要坚持打下去,不仅要以四平之战臝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要在四平一线将国民党军的攻势彻底遏止,以期达到国民党占领四平以南之沈阳,共产党占领四平以北之长春、哈尔滨的目的。

被空运至东北的新六军

前方将士正在浴血奋战,一个最新的战况让林彪紧锁眉头,国民党美械王牌军新六军在攻占了本溪之后,乘胜向四平推进,而且来势凶猛!

新六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的王牌军,抗战中参加过多次重大战役,后又在印度接受了现代化的美式训练,获得了最齐全的美式装备。

年8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将新22师、第14师、第50师3个美械师合编为一个机械化军,番号为新编第六军,该军全部美式装备,部队齐装满员,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

抗战时期,在缅甸战场上的廖耀湘(左)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廖耀湘,黄埔六期毕业生,后又就读于法国圣西尔军校,是国军中少有的熟悉现代战略战术的将领。

当时,廖耀湘的新六军与孙立人的新一军、邱清泉的第五军、胡琏的十八军、张灵甫的七十四军,合称为国民党军嫡系“五大主力”。廖耀湘因战功卓著升任新六军中将军长之时,才38岁。

年6月,廖耀湘率新六军回国。

抗战胜利后,年3月,新六军被空运至东北,成为蒋介石争夺东北的一线部队。

不走“寻常路”的廖耀湘,遭遇三纵阻击

新六军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并非是“浪得虚名”,是以新22师等3个美械师编练成军的,其中的新22师在抗战时期的缅甸战场上,赢得了“虎师”之称。

新22师曾以1个师的兵力与日军5个主力联队周旋达半个月之久,打得日军晕头转向,由此,廖耀湘和新22师赢得了“丛林之虎”的美誉。

移师东北,进攻四平,廖耀湘更渴望率领新六军率先打入四平城。

四平保卫战双方态势图(局部)

▲黑色方框内的为新六军推进地区:开原→威远堡→火石岭子→塔子山。

年5月14日,廖耀湘亲率新6军由开原以中长铁路以东山地,准备迂回至四平以东火石岭子地区,攻击民主联军之左侧,拿下制高点塔子山,进而包围城内守军。

按照常理来说,国民党新6军由开原至火石岭子,有两条推进路线:

如果从西路行进,西侧山地纵深小,距中长铁路近,便于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

如果从东路行军,正好相反,这是民主联军进出南北的主要通道,还有可靠后方,是新6军北进四平最危险的方向。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可是,廖耀湘偏偏走了东路方向,他以配属新6军的88师作预备队,将新6军三个师分成左右两路纵队,彼此互相掩护。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6军第22师,林彪在新六军的来路火石岭子地区布置了口袋阵,目的就是要“套住”这只老虎。

5月14日,新六军第22师所属65团成战斗队形前进,到达火石岭子地区的山口时,大约上午9时,山口里面是一片盆地,盆地的中部就是“威远堡边门”。

“威远堡边门”遗址

威远堡是明朝长城内侧的一个堡城,属于辽宁开原城的东北要塞,位于威远堡边门的南面,据清代《开原县志》记载:“威远堡边门城东三十里,为黑龙江、吉林咽喉之地。”

到了近代,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段)开通之前,威远堡一直是通往吉林、黑龙江的咽喉要道,且是深入东北腹地唯一的道路。

南满铁路开通后,威远堡边门仍是行人往来乃至战争兵力运送的最近通道,可以说,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就这样,65团的先头部队接近威远堡门时,与守候多时的民主联军三纵迎头撞上。

密集炮火、快速冲锋:廖耀湘撕开了我军防线

第22师所属65团的先头部队立即成散兵线,向民主联军防线冲锋,但密集的火力又使他们退了下来。这是一次试探性冲锋。

进行持枪演练的国民党官兵

65团团长李定一判断遇上了劲敌,于是命令集中全团的火炮,指向威远堡门东南两面的几个高地。他打算夺取这几个高地,置火炮于其上,有效地压制民主联军的纵深防御。

当第一轮惊天动地的炮火刚停,端着冲锋枪的国军士兵就冲向山头,前面的士兵被打倒了,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冲,冲不上去时,就伏在尸体后面射击,双方战至血流成河。

浴血奋战的民主联军战士

高地被占领后,双方牺牲的士兵都保留着最终的战斗状态,很多士兵搏斗的身体无法分开……

一处高地攻占后,65团的炮火炮火又覆盖在另一个高地,炮火刚停,士兵就开始冲锋,又是只进不退的死拼。一处高地被攻占,炮火又指向另一高地……

在威远堡门的盆地,65团重复着这种密集炮火、快速冲锋的攻势——这种猛攻战术,就是廖耀湘的幕后指挥!

廖耀湘是国军中少有的熟悉现代战略战术的将领,他认为:仅依靠炮火优势,并不能保证攻击成功。

国民党炮兵部队

在四平外围战打响的时候,同样拥有优势炮火的五大主力之新一军,被民主联军歼灭4个整连。

究其原因,就是炮火停止和延伸过后,步兵不能在3分钟5五分钟内冲入对方阵地。

如果是这样,被炮火打击的对方,有了充裕的时间迅速地投入战斗,随后反复炮击的次数越多,冲锋的次数越多,伤亡也就越大。最后炮弹打完,不得不停止攻击。

廖耀湘命令新六军,炮火准备要短、密、猛!士兵冲锋要迅速,3分钟内冲入对方阵地,就可以消灭对手,而且伤亡也会小到最低限度。

在“威远堡门”的战斗中,新六军65团所攻击的民主联军高地,几乎都是采用的这种战术。

1个团突破1个纵队,廖耀湘回忆录称“罪责尤深”

战斗至下午4时,民主联军撤离阵地。当晚,廖耀湘了解情况后,大吃一惊:原来在“威远堡门”和65团激战的竟是民主联军三纵的主力。

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一个纵队大约3万人,一般辖3个师(旅),也就是说,新一军65团在“威远堡门”以少胜多:攻破了三纵主力据守的防线。

战斗结束后,为核实这一情况,廖耀湘再次来到战场,实地观察地形战况,以确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经过综合研判,廖耀湘得出结论:

①在“威远堡门”只有一个纵队,那么说,林彪只抽得出这一个纵队(军)来阻击。

②“威远堡门”是个决战的地形,既然在这里决战过了,那么,在推进的路上,就不会有大规模的阻击了。

廖耀湘认为:在这种战术下,民主联军1个主力纵队尚不能阻击新六军1个团的攻击,攻占四平只是时间早晚,就是北上长春也没有大的困难了。

于是,廖耀湘传令全军,向四平全速推进,主攻目标为民主联军指挥部所在地梨树镇。如民主联军撤退,则迅速截断退路,压迫主力于辽河南岸予以打击。

解放后,廖耀湘在回忆录中谈到这段“罪责尤深”的历史时,这位在辽沈战役中被俘的第9兵团司令,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得意之色:

“这个并不闻名也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战斗,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仅给我个人带来嚣张的气焰,也给整个新6军所属部队带来旺盛的士气。”

一年之后:三纵兼程奔袭、再度亮剑

驻守南城子、威远堡一线的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该部前身为八路军冀热辽军区所属的4个团加上山东军区所属的部队,也是东北民主联军最早成立的纵队,

部队由原属于八路军、新四军的精锐部队构成,拥有较强的战斗力,不过和新六军比较,3纵不仅是差在装备上,战术上也有一定差距,加之缺乏重武器,不敌新一军。

一年之后,在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中,还是在威远堡地区,第3纵队对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军师,再度亮剑。

年9月30日,第3纵队展开奔袭和追击。其第7、第9师冒雨追击,昼夜兼程公里,沿途避开村庄,严密封锁消息,隐蔽行动企图。

10月1日的凌晨,在开原东北威远堡地区突然包围第53军第师主力,对外围据点发起进攻。

此次战斗,指挥三纵的就是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政治委员罗舜初,师师部三个团全部被歼灭,师长刘润川、师参谋长吴贺生被俘。

不待毛泽东回电,林彪果断下令:全线撤退!

回到四平保卫战,年的5月18日,新一军向四平民主联军右翼防线的制高点:塔子山,发起了攻击。

塔子山,西距四平10公里,为民主联军百里防线最东端,海拔米,为四平以东群山之首。

唐高宗年间,朝廷为表彰东征大将薛仁贵战功,特于山顶建塔,得名塔子山。国民党军如果拿下塔子山,再向西北侧后迂回,即可将城内的民主联军封闭包围。

民主联军战士用石头拼死据守

这一天,新6军对塔子山实施强攻,天上飞机、地上大炮的地毯式轰炸将山头都削平了。民主联军弹药用光了,官兵使用枪托、石头、牙齿搏斗,拼死据守。

最后,在这个不足百余平方米的小山头上,双方官兵遗体达上千具。

林彪先是命令守山部队“尽可能再坚持1天”,尔后命令“最少明天要顶半天”。终于,林彪向毛泽东发出告急电报:“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況危急。”电报发出不多时,塔子山终于失守。

林彪(影视剧照)

林彪不待毛泽东回电,果断下令:“全线撤退!”

撤退从晚间开始,按着先前制定的计划,各部队有序撤出。18日晚上9时,林彪给毛泽东和彭真的报告称:“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威胁下,现正退出战斗。”

林彪指挥部队,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撤离四平。在咫尺,国民党军竟毫无察觉,第二天早上,用重炮再轰四平,半天没反应,才发现对面阵地已空无一人,遂进占强攻了一月之久的四平。

四平保卫战历时一月之久,虽然取得毙伤敌1万余的战果,东北民主联军也付出总数达人以上的伤亡。更主要的是,部队元气大伤,士气低落。

守卫四平的民主联军部队

黄克诚的3师7旅,原为井冈山老部队,四平撤退后仅剩余人;万毅的3师原有1.3万人,只剩人,均失去战斗力。

国民党方面,身为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也在东北督战,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坐镇沈阳、廖耀湘(新六军)、孙立人(新一军)、陈明仁(71军)指挥军队一路猛追,迫使民主联军主力退到松花江以北,林彪甚至做好了上山打游击的准备。

蒋介石与宋美龄

东北眼看就要被国民党控制,就在这个关键时候,5月23日,蒋介石携宋美龄到达了沈阳。到了东北,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下令停止追击。二是把白崇禧调离东北。

蒋介石认为,国军战线不宜拉长,占领北满还要从关内抽调部队压向东北,所以,临走之时,对杜聿明的交代是“整补军队,调整部署”。

多年之后,国民党将领只要一提起东北战局,便慨叹当年如果不是蒋介石的安排部署,非得在追击民主联军的关键时刻视察东北前线,打乱并中断了进攻,使民主联军得以喘息,便不会有东北之败!

(图片来自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战至最后一人!四平之战,林彪为什么放弃运动战,选择硬碰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