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多大被史书忽略的蜀汉版图
三国之中,蜀汉国立最小,似乎已经人所共知。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吊打曹魏九州,并且和东吴那边,始终保持着外交上的不卑不亢,长达数年之久。
很多人都对诸葛亮的外交才能赞不绝口,而忽略了一个重点,蜀汉四次北伐,虽然每次出兵的位置,带兵的数量均不同,但是有一支无当飞军却总是充当着机动主力的角色,而他们大部分是由“南中”人组成的,这个南中,到底有多大,对于蜀汉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就是说到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将蜀汉政权的兵锋,打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线以外的又一位民族英雄。’蜀汉在刘备的时候,国立也一直没有达到鼎盛,虽然打赢了立国战争汉中之战,但刘备自己也是女子当运,几乎用尽了全力。后来,又出兵东吴,打得自己捉襟见肘。所幸,老天将诸葛亮这个人才留给了刘备,他不仅恢复了国力,并且连战连捷,将蜀汉版图扩大到惊人的地步!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挺过了刘备死后的风雨飘摇,首先平定了内部的叛乱,并且因为锦官城的经济搞活和戍边轮休训练等,逐渐兵强马壮,但诸葛亮素有大志,陈寿说他“进可龙骧虎踞”,并不甘心偏安,向北发展难度巨大,向西一片荒凉。于是,诸葛亮开始了对南用兵的考虑,希望扩大领土,增加收入,扩充兵员,为北伐做出更积极的准备。在徒弟兼老乡马谡的建议下,诸葛亮决定发兵南方,巩固边陲,扩大领土,以图北伐。当时,蜀国的南方非常不稳定。首先,南方地区,特别是今天云南、越南等地,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杂居,地缘文化复杂,地方军事割据武装和少数民族政权盘根错节,以至于诸葛亮不得不贬杀处置地方叛乱事件中因失误被杀的官员常房亲族,这日后诸葛亮著名污点之一。但诸葛亮处理比较紧要的内乱事务之后,就加紧时间对南中用兵了。
这次用兵的效果,史书中记载:
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南中地区气候恶劣,众所周知,诸葛亮核心军将都来自于湖北,赵云等人甚至来自于更北方,而云南越南缅甸的雨林气候,对南征军兵是个巨大的考验。幸亏诸葛亮知人善任,果断启用了川西本土爱国名将马忠、李恢等人,为南征充当前锋和侧翼。
南中对朝野来说,几乎都认定了是平叛作战。面对诸葛亮的正规中央军,南中反叛势力堪称摧枯拉朽,史书说诸葛亮五月渡泸,其秋皆平。并由马忠镇守建宁,处理汉少民之间的关系。但诸葛亮的眼光不止于此。北伐军秋天完成了南中平叛任务,并没有回师成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汉中央军开拔永昌郡,扩大领土,将版图打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
这里就要提一下永昌郡了。永昌郡是今天缅甸克钦邦东部、掸邦东部的土地,这里民风与中华不同,山民骁勇,不习耕作,对外来的汉军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在汉族地主孟获的带领下,和蜀军交战互有胜负,所以,在缅甸和我国云南省,至今都流传有“八擒诸葛亮”和“七擒孟获”两个版本的故事。永昌郡的位置特别重要,几年前,云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今保山市西南方四公里的一片平坦的田坝里出土了永昌古城。这座古城呈正方形,内城方圆为一万零五百多平方米。四周残存城墙面宽八米,高一到三米,是用土逐层夯筑而成的。前些年从内城田坝和四周墙脚挖掘出较多的蜀汉五铢钱纹,说明永昌郡确实在蜀汉的治理之下。永昌郡对于销售蜀锦有重要意义。《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国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由此分析当由缅甸海岸登陆而达永昌。《厄立特里业海航行记》关于印度东海岸以东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证这条路线。英国历史学家哈威在《缅甸史》中说,公元前2世纪以来,中国以缅甸为商业通道,"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弥诺江(chindwinr,今亲敦江)经曼尼普尔(Mannipur)乘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宝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可见,中国丝绸(蜀锦)在很早就通过永昌销售欧洲,为蜀汉赚取了大量外汇!在拿下永昌同时,诸葛亮还出兵越南,部队有李恢带领,既支援入缅汉军的物资,同时也南下扩充领土。李恢是云南人,熟悉越南和云南土著居民的风土人情,被诸葛亮看做重要助力,李恢任都督期间,土著多次发动小规模叛乱,都被李恢分分钟平定,直到诸葛亮因外交原因,将交州领土送于孙权前,李恢都一直尽职尽责,为北伐提供物资和人力。
马谡在出兵之前,就向诸葛亮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总体战略,和诸葛亮不谋而合,也成为汉军扩土的主要原则。汉军开赴越南缅甸战场,并非像东吴入台湾那般只知道掳掠,诸葛亮和李恢不仅为云南越南人民带去了先进的汉家王朝管理体系和典章制度,也送去了咸菜、农作物等重要生产资料,极大的改善了南中人民的生活,传下了千古佳话。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获得极大的收益,南中骁勇的人民成为北伐中屡克魏国名将张隽义的飞军,南中的稻米,也成为北伐军无可或缺的军粮。以永昌为基地,蜀军继续向西用兵,据遗迹和研究,蜀汉最远打到印度。通典记载:魏晋代,绝不复通。梁武帝天监初,其王遣长史竺罗达贡献。后魏宣武帝时,南天竺国遣使献骏马云。其国出师子、貂、豹、胡昆反橐驼、犀、象。……其王与大臣多服锦罽。王为螺髻于顶,馀发翦之使短。丈夫翦发,穿耳垂珰。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怯于斗战,有弓、箭、甲、矟,亦有飞梯、地道、之法。邓艾灭蜀后,这块蜀汉的印度领土因中央政府灭亡一度处于无主的状态,直到南北朝时才重新认祖归宗。当地的臣民都身穿汉服,其军队熟悉弓箭(无当飞军特色)飞梯地道(魏略中诸葛亮攻陈仓的器具)以及诸葛亮发明的著名运输器具“木牛流马”。
很多人受《三国志》影响,都自然觉得三国中,蜀汉是最弱小的,其实不然,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蜀国地跨中国、缅甸、越南、印度,幅员辽阔,虽次于曹魏,但实力也不容小觑。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和好色的曹操、好事的曹丕以及好人妻、楼宇的曹睿有本质不同。他不将占领地的人民当做奴役的工具,而是帮助他们融入汉家先进社会中,诸葛亮的精神成为彝、白、汉、苗等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真实写照,而且诸葛亮还勤一生,为了心中的理想“还于旧都”,病逝于五丈原,他的公心和卓越,是各族人民团结的写照和共同的榜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