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汉不伐魏国,而是全力开发南方,可否
不能。蜀汉的发展方向只有北线、东线和南线。
其中北线是曹魏,面对的是富庶的关中平原和较为残破的凉州地区。讨伐魏国是蜀汉立国的政治基础,如果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收益也是可观的,所以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来讲,北伐是蜀汉的唯一出路。如果不伐魏,蜀汉国内的派系矛盾会激化,和东吴的关系也会恶化,对于蜀汉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为何说和东吴的关系会恶化呢?因为无论蜀汉向东线或者南线发展,都会和东吴产生利益冲突。
蜀汉的东线是东吴,面对的是曾经的地盘,也就是关羽丢失的荆州。蜀汉不伐魏,东吴就会生疑,疑虑蜀汉是不是惦记着荆州,势必影响两国关系。当然蜀汉同东吴恢复关系后,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蜀汉向东线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蜀汉如果不北伐曹魏,就只能向南线发展了。
南线从狭义上讲就是南中地区,广义上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看起来和东吴没有关系,而实际上东吴不仅实质上控制了一些地区,更是对这里进行过大规模探索,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比如越南中部和北部地区在两汉时期是中国领土,属于交州刺史部管辖,汉朝政府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并迁移过大量的人口(主要是流放的犯人)。东汉末年,交州名士士燮占据交州地区,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赤壁之战后,由于刘备占据荆州要道,隔断了孙权谋取益州的道路,孙权便着手谋划交州。年,士燮归附孙权,孙权占据了整个交州地区,势力范围扩张至越南北部和中部。
由于交州和益州相邻,所以得到交州后,孙权便有了直接染指益州的可能性。但交州和益州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再加上相邻地区属于南中,这里被少数民族占据,长时期脱离中央管辖,情况十分负责,所以孙权暂时没有向南中地区渗透。刘备入川后警觉地意识到南中地区的战略意义。所以在年,刘备任命邓方为庲降都督,驻军南昌县(云南镇雄县),先于孙权对南中地区进行了控制。但这种控制是很松散的,刘备并没有精力对南中进行大规模开发,只要求这里不生乱,威胁成都就可以了。
刘备在夷陵惨败不久后驾崩,蜀汉国力受到极大削弱。这时,孙权便开始对南中地区蠢蠢欲动了。年,孙权煽动南中地区的豪帅高定、朱褒、雍闿进行叛乱,并授予他们官职,意欲通过南线来压制蜀汉的发展。
对此,蜀汉丞相诸葛亮迅速作出反应,率兵亲征南中地区,于年平定了叛乱,打碎了孙权的如意算盘。获胜的诸葛亮为控制南中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在尽可能不改变当地政治生态的前提下,一方面维护当地豪帅和少数民族首领的权威,一方面扩大了南中地区郡守及庲降都督的的管辖范围,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朝贡赋税体系,使南中地区成为蜀汉重要的漆器、铁器、粮食、兵员来源地。
而蜀汉对南线的开发也就止于此。因为南中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湿热、民族众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而且短期内很难见效,一旦措施稍有不当,很容易激化民族矛盾,产生内乱。所以对于蜀汉来说,向南发展,开发南中甚至更南方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地区很明显是亏本买卖,得不偿失。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最终也放弃了逃亡南中的计划。
另外,孙权在渗透南中地区失败后凭借其占据交州、海运发达的优势,曾对柬埔寨(扶南国)和越南南部地区(林邑国)进行过探索,和他们初步建立了朝贡关系。这些东吴使臣在扶南、林邑停留多年,
较为详尽的
掌握了这里的政治、地理和经济情况,也将东吴的影响力在此地传播。所以蜀汉根本没有条件和能力在这里同东吴抗衡,如果蜀汉执意向南发展,势必将与东吴爆发战争,而且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蜀汉不北伐曹魏,全力向南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别说得天下了,很可能会提前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