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瑾为未来培育更多的缅甸语人才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精通缅甸语的学生。所以目前,我们正在为此不断努力。”赵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的教师,谈及本校缅甸语专业的教育时,她笑着说道。

穿过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口的拱门,路过两边整齐的逸夫教学楼与中文学院,经过秀气的小水池,就到了最引人注目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作为北外的“网红”建筑,图书馆的外表被一道“外语墙”覆盖,墙上刻满了各个语言版本的“图书馆”一词,缅语的单词亦是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外语院校,北外目前开设了近百门国际性语言专业,四年一届的缅甸语专业学生,人数不多,却对缅甸语及对象国充满了好奇与激情。学生们的老师赵瑾从事缅甸语教学工作已二十余年——如今,她除了向北外的学生教授缅甸语,还向校外其他对缅甸感兴趣的人们讲授与缅甸相关的语言文化。

赵瑾每年都会至少到缅甸一趟,缅甸语说得十分地道。最初一次去缅甸,还是在年,当时自己以三年级学生的身份赴缅甸交换学习一年。值得一提的是,赵瑾曾经于年至年间担任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二等秘书——当时,家人随她一同在仰光生活,自己的儿子就送到了当地一家国际学校。至今自己儿子还会时常说“我想缅甸了”。

中国的语言学校向来以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为长,赵瑾所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源于曾经的一支“俄文大队”,迄今已培育出超过九万名语言学或国际事务领域的专家学者。北外也拥有包括外国语言文化、中国语言文化、新闻学、政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在内的博士点。

有着对缅甸深刻的认识和难以割舍的情感,赵瑾常常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仅仅学习语言本身,还要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和历史。她本人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缅甸的蒲甘文化。

“缅甸人的传统习俗、思维体系、观念和想法几乎都来源于小乘佛教,这也是缅甸人善良懂礼的原因,在了解缅甸的传统之后,你会更了解缅甸。”赵瑾说。

其实,赵瑾曾经也是北外的学生,年毕业后就一直留校工作,致力于培育出更多的缅甸语专家人才、促进中缅双边关系发展。据她介绍,自己是云南保山人,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对缅甸打小就不陌生。

“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缅甸这个国家,小时候我很羡慕缅甸,因为我们的大多数零食、美味和衣服都来自缅甸;当时的中国还很贫穷,人们食不果腹,当地的零食就更少了,大多数都得从缅甸进口。我还小的时候,邻居家有亲戚住在缅甸,我就很羡慕他们拥有从缅甸带回来的食物和服装。”

如今,赵瑾对缅甸已十分熟悉,也到访过缅甸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她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缅甸美丽的环境,最近自己则在研读缅甸的古代历史,特别是骠国时期。

“我在小的时候就读过《骠国乐》这首诗,当时还不知道诗中所说的是哪里。在我学习了缅甸语后才意识到,原来它指的就是缅甸历史上著名的骠国。”

赵瑾说,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学缅甸语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年以前,一直很难获取到缅甸的图书、杂志或音频资料——主要就是因为那个年代缅甸语出版的图书不多,自己所在的单位此前也没有重组的预算购置图书。到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缅甸语图书的出版,获取缅甸语资料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关单位也能够并愿意拨款购置图书资料,学生们学习和了解缅甸文化方便多了。

采写:SiThuTun(缅甸)

编译:廖博闻(实习)

责编:王海

本文为“中国东盟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