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怎样扩大的清朝初期外交史揭示了
引言
西南诸国的平定安南从脱离中国自立后,南并占城,国势颇盛。其西邻的暹与罗斛,则明初合并为一国,受封于中国,为逻罗国王。更西,在半岛的西部,元、明两代,还大都是中国的土司。其后中国实力不能及,而缅甸及自立为国。
十八世纪后半,缅甸强盛,吞并逻罗,又侵犯云南,清高宗出兵讨伐,不胜。安南当明末,其王黎氏,曾为其臣莫氏所篡,后藉其臣郑氏、阮氏之力,才得复国,而颇薄待阮氏,阮氏遂南据顺化形同独立。这时候,阮氏又为西山的阮文岳所灭,是为新阮,并灭黎氏,清高宗讨伐新阮,亦不得利。然两国都怕清朝再出兵。华人郑昭,流寓逻罗,曾做过逻罗的官。逻罗亡时,郑昭罢职在家,后来亦起兵恢复逻罗,将缅甸驱逐。缅甸又怕他和中国夹攻,亦都请和朝贡于清。西藏边外的廓尔喀,曾举兵犯藏,给清朝打败。哲孟雄不丹,则本是西藏的属部,这三国亦都来朝贡。清朝的疆域,就和汉、唐相颉颃了。
清史的分期清代的历史,可分为前后两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国内大体平安,对外的用兵,亦多胜利,此时虽已与西洋交通,尚未感觉其影响,纯为闭关独立之旧,其情形颇与汉、唐盛世相似,此时期约历一世纪半,可称为前期。至嘉庆时而内乱作,道光时五口通商,渐受外力影响,而情形一变矣。在前期一世纪半中,海内尚未大定,然政治及社会之情形,业已好转。
中国社会,本来在秩序安定的情形下,数十年间,即可转为富庶。康熙中叶后,适逢其时,故国内渐见升平气象。雍正承之,行政稍加严肃,于政治风纪及财政,均有裨益。乾隆时遂臻极盛。高宗性本奢侈,中年后任用和珅,大肆贪黩,政治风纪大坏。而社会情形,亦适逢恶化之时。于是哀机潜伏,至其末年,内乱爆发,转入后期矣。
满蒙的同化中华民族的扩大,本已不止一次,而到近代,则其成绩尤为显著。其在北方,因蒙古受了喇嘛教的感化,满洲人又入据中原,三百年来,北境均平安无事,遂成为拓殖的好机会。清朝对于汉人,猜忌是很深的,山海关以外,都不许汉人移殖;即蒙古亦然。(清朝的奉天将军,每到年终,要奏报本年并无汉人私行出关,直到光绪年间,还是如此。真可发一大噱。蒙古从前汉人前往经商,是要领有票据的。居住不准满一年。且不许在蒙古造屋)然此等无谓的禁令,敌不过汉人自然膨胀的力量。
所以从清朝入关后,山东人民,渡海前往东三省的,依旧不少。从海口沿官道深人,渐次分布于内地。就是因犯罪遣戍到黑龙江的人,也有在那里成家立业的。咸、同乱后,汉人更出长城,移殖到蒙古东部,又由此而入吉、黑。清朝明知禁令之无益,亦就默认其解除。此时外患渐亟,并觉得东三省有充实的必要,就更有官自开放,招人前往垦殖的事情了。辽东西久为中国郡县;就吉、黑两省,也很适宜于农耕;所以这三省,拓殖的成绩,最为优良。满语、满文几于不复存在。
一切风俗,亦和内地无异。据最近的调查,三省的居民,十五分的十四,都是汉人。这都是前人辛苦经营的成绩呀!次之就要算内蒙了。只有“移民实边”,不可“限民虚边”关东三省,是清朝的老家。(其实也算不得他的老家,因为辽东西本来是中国的郡县)他入关以后,还想把他保守着。(傥使老家给汉人占据起来,他就无家可归,真正在中原做了客帝了)而东三省的形势,和蒙古的关系,又很为密切的。所以想把这两处,通统封锁起来。
关东三省中,只有少数的“民地”。此外就都是“旗地”和“官地”,汉人出关耕垦,是有禁的。蒙古亦有每丁的私有地,和各旗公共之地。都不准汉人前往垦种,就汉人前往蒙古经商的,也要领了票据,然后可往。且不得在蒙古住满一年。不准在蒙地造屋。他的意思,无非怕汉蒙联合,要想把汉蒙隔绝了,满蒙却联结一气,以制汉人,然而这种违反自然趋势的命令,到底敌不过汉族天然膨胀之力。当康熙时,山东的人民,已经陆续的向关东移住了。
不但如此,汉官昏愦,到底也比什么将军副都统等清楚些。(就使官都昏愦,幕里也总有明白的人)傥使早早招徕汉人,设置州县,沿边的情形,也总要比较明白。像前五四、五二两年(一八五八、一八六零),一举而割掉几千万方里的地方的事情,怕不会有罢?总而言之,从古以来,只听见“移民实边”,没听见“限民虚边”。
回藏的开拓新疆方面,汉人移殖的较少;西藏、青海更少。然这两方面,靠了宗教的力量,实在同化了许多复杂的民族。回族在现在,只是一个宗教上的名词。所谓汉回,除信仰回教以外,其余一切,与汉人无异。就是别种民族,如缠回等,亦因其信仰回教,而风俗渐趋于同一了。青藏方面亦然,以该地方地势的崎岖,民族的复杂,非藉喇嘛教的力量,断不能像现在的大略趋于一致的。
广西一省,明代用兵最多。雍正改流时,开辟亦不少。云南当明时,还全省都是土官,就正印是流官,亦必以土官为之副。后来逐渐改流,亦是到清朝雍正年间大定的。四川西北境的大小金川,清乾隆时,抗命最烈,前后用兵五年,糜饷七千万,然后平定。一时虽然劳费,却也获长治久安之功。
总而言之:西南一带,现在只是地利有待于开辟,以民族论,可说是没有问题了。西南的改土归流清朝对于川、滇、黔、桂诸省的用兵,虽然事在疆域之内,然和西南诸省的开拓,实在大有关系。原来西南诸省,都系苗、徭、倮罗诸族所据。虽然,自秦汉以降,久列于版图,而散居其地的种落,终未能完全同化。元时,其酋长来降的,都授以土司之职,承袭必得朝命。有犯顺、虐民,或自相攻击的,则废其酋长,代以中国所派遣的官吏,是之谓改流。虽然逐渐改流的很多,毕竟不能不烦兵力。此等用兵,虽一时不免劳费,然在西南诸省的统治和开发上,总可算有莫大利益。
中俄交涉西人的东来,远在明朝中叶,其时除广东一隅外,以全国论,可谓不曾受到什么影响,到清朝就不然了。最初在国交上发生关系的,就要数到中、俄的划界交涉。蒙古西征以后,俄人本隶属于其所分封的钦察汗。到十五世纪,俄人渐强,而钦察汗后裔,互相争斗,俄人遂脱蒙古羁绊而自立。其时哥萨克族归附俄人,替他向东侵略西伯利亚。
国情不同是近世受侵削之根源侵略国的思想,是爱好平和之国所梦想不到的。假如中国而有了西伯利亚的广土(中国当汉、唐盛时,西伯利亚南部诸国,亦都曾朝贡服属。在唐时,并曾置羁縻府州),亦不过视为穷北苦寒之地,置诸羁縻之列-所以黑龙江两岸,远较西伯利亚为膏腴,尚且不能实力经营。若说如俄国,立国本在欧洲,却越此万里荒凉之地,以求海口于太平洋,这是万想不到的事。然而近世的帝国主义,则竟有如此的。
所以近世中国受列强的侵削,历史上国情的不同,实在是其最重要的根源。清朝人关时,俄人的远征队,已达到黑龙江边。在江外造了尼布楚、雅克萨两城。此等远征队,专事剽掠,黑龙江流域的居民大为不安。清圣祖屡次致书俄将,请其约束,都无效。六八五年,乃命黑龙江都统出兵,攻毁雅克萨城。俄人又修理驻守,清兵亦再进兵围攻。会圣祖前托荷兰商人致俄皇,此时得其覆书,请先解围,然后两国各派使臣,会商疆界。圣祖乃将围兵撤退,公元一六八九年,两国使臣,相会于尼布楚[中国使臣为索额图,俄使为费耀多罗俄人要求划黑龙江为界,中国则要求以外兴安岭为界。彼此相持,势将决裂,此时俄人在东方的兵力,还不够和中国为敌。
结语
俄使护从的兵,也较中国使臣为单薄,乃照中国的意思,西以额尔古讷河;东自格尔必齐河以东;以外兴安岭为界。岭南诸川,流入黑龙江的,都属中国,是为《尼布楚条约》。约定后,在北京设俄罗斯馆,许俄国派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满、汉文字,后又许俄商三年到北京贸易一次,免其税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