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王国第十三期
四、路易十五
法国—印第安人战争
(一)18世纪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在北美大陆三雄鼎立,西班牙控制着佛罗里达,法国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势力强大,而东部地区则是英国的地盘。这三个欧洲大国无法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这种局面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它们的冲突遍及世界各地,前后延续一百多年,包括威廉姆斯国王战争、安妮女王战争、乔治国王战争和法印战争。从北美洲阶段算起法英两国之间的战争在~间,它决定对殖民地区的统治权。更复杂的是欧洲阶段的七年战争(~),这场漫长的争夺海外统治权的较量的前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威廉王之战(~)、安妮女王之战(~)、乔治王之战(~)。这场战争的争论是俄亥俄河上游河谷是属于大英帝国还是属于法帝国,这个问题后面隐藏着一个巨大得多的问题,即北美心脏地区将以哪国文化为主。在这个双方觊觎的地区中英国血统的居民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法国的勘探、贸易及其与印第安人的联盟领先。
(二)法印战争是由土地控制权引起的,是一场英国和法国在北美大陆争霸的战争,交战双方是法国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以及跟它们结盟的印第安部落。法国探险家是率先抵达大湖区、俄亥俄、以及密西西比河的欧洲人,他们在这些地区安置商人和捕兽人并建立交易中心,然而英国认为这片土地是英国的。英国国王赐地的范围横贯北美大陆东海岸,随着东海岸人口的增加时殖民者开始向西移动,白人的西进损害印第安人的猎区,印第安人担心会丧失土地的使用。如果联合起来的话印第安部落本来是可以抵御殖民者的西进运动的,但是印第安各部落间也存在矛盾,因此缺少凝聚力。英国和法国开战后印第安部落也分成亲英和亲法两派,法国殖民者主要居住在所谓的新法国地区,是今天加拿大的一部分。那里的生活跟南面英国殖民地的生活截然不同,没有宗教自由。法国领地里的所有定居者都必须是法国人并属于罗马天主教会,因此很多信奉新教的法国人只好住到英国殖民地去。此外法国人对建立殖民地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皮毛生意,英国人高价向印第安人收购动物皮毛损害法国的经济利益,也引起法国的不满。
(三)法国在今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地区建立过一个贸易点称为迪凯纳堡,但是英国人说这个城堡位于维吉尼亚,是英国的领地。维吉尼亚总督年派遣22岁的乔治·华盛顿前去跟法国人交涉并让他们离开,这位年轻的乔治·华盛顿后来成为美国的第一届总统。对于英国人的要求时法国人一口回绝,乔治·华盛顿决定诉诸武力,他率领人对一群法国人发动袭击并打死其中的十人,从而引发法印战争。英国部队在爱德华·布雷多克将军的率领下赶赴迪凯纳堡参战,布雷多克将军打算打一场欧洲式的战争,也就是两军将士在开阔地里正面冲突,一边向对方推进一边开火。但是法国人和印第安人却藏在树丛后面向英国人开枪射击,虽然英国人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还是输掉迪凯纳堡一战,布雷多克将军也战死疆场。法印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今天美国纽约州靠近加拿大边境的两个湖泊一带,一个是乔治湖,另外一个是乔治湖以北的尚普兰湖,一直通到今天加拿大境内的蒙特利尔,这两个湖泊为法印战争提供运输部队和给养的最佳手段。当时北美大陆上还没有多少道路,控制这些湖泊和河流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控制着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四)法国人在魁北克和蒙特利尔有军事基地,英国人的军事基地设在纽约的哈得孙河沿岸,中间地带就成了巨大的战场。年最后几个月英国军队在乔治湖附近击败法国部队后,冲突进一步升级,法国人随即兴建一个新的军事基地控制尚普兰湖和周围地区。这个军事基地位于尚普兰湖南端,是一个坚固的城堡,被称为卡里永堡。法国人修建卡里永堡是为了控制尚普兰湖和通往乔治湖北部的地区,在受到进攻时提供坚强防御。法国人修建两座相隔几米的木墙,在中间填上土,后来又用石头在外面加固一层,城堡里的士兵非常安全。与此同时英国人也在乔治湖南端修建一座类似的城堡,叫威廉姆·亨利堡。法国把最好的军事指挥官蒙卡尔姆将军派往美洲指挥战斗,蒙卡尔姆将军年对英国的几座城堡发动攻击,其中之一就是乔治湖畔的威廉姆·亨利堡,英国指挥官被迫投降。蒙卡尔姆将军保证只要英军投降就能受到优待,但是印第安人却没有遵守这种承诺,大肆杀戮英国士兵和殖民者。死者没有确切人数,可能有一千多人。年一支强大的英国军队对尚普兰湖畔的卡里永堡发动猛攻,蒙卡尔姆将军组织防守。卡里永堡坚不可摧,法国军队以少胜多,击退英国的进攻。英国人次年卷土重来,在阿默斯特将军的率领下终于击败法国人。英国人把卡里永堡改名为泰孔德罗加堡,成为法印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军事中心,泰孔德罗加堡在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魁北克战役是法印战争的转折点,英法两国年在法国巴黎签署停战协议,英国人取得战争的胜利,收回对相关土地的控制权。法印战争结束后从北美大陆东海岸一直到密西西比河的大片土地都归英国所有,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归西班牙。为了不让英国人过来的法国把西部自己控制下的所有土地都给西班牙,除今天德克萨斯和新墨西哥一带的西班牙殖民地外,西部的大片土地仍然在印第安人的控制之下。年法国人逐走英国军队,华盛顿上校突然发动一次战斗,不久被包围在宾夕法尼亚州尼塞雪蒂堡被迫投降。年法国仍占优势,年英国增加军队装备,在路易斯堡、弗隆特纳克堡及迪凯纳堡(今匹兹堡)和获得重大胜利。英国在魁北克战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一年以后蒙特利尔和整个新法兰西失陷,不久根据“巴黎条约”()法国把北美领地割让与英国。
梅诺卡岛之战
(一)当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获悉奥地利已与法俄结成同盟以孤立普鲁士,并以此作为夺回西里西亚的第一个步骤时他向英国求援,他指出奥地利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不仅要求收复它失去的省份,并且毫无疑问还想要控制包括汉诺威在内的整个德国。腓特烈许诺保护汉诺威,条件是后者同它组成联合部队,英国的乔治二世也是汉诺威的选帝侯(由于4年死去的安娜女王没有留下后裔,詹姆斯一世的曾孙汉诺威选帝侯继承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此后直至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前汉诺威一直处于英国王室的保护之下),所以英国政府答应他的条件,于是组成一个盎格鲁-普鲁士防卫同盟。法国立即接受挑战,它认为这是一个报复旧敌和收复它在年沦丧的部分领土的良机,由于法军战舰的速度领先,所以法军能迅速攻击英国的梅诺卡岛,借此挑起战争。年4月中旬由加里森尼尔侯爵指挥的装载着1.5万名士兵的艘运输船和12艘战舰从土伦港启航在梅诺卡岛登陆,由于法军在数量上以5:1的优势超过英国守军,法军很快地击溃保卫马翁港的圣菲利浦要塞内的守军,法国舰队在快船的引导下在近海巡航并做好战斗准备。由于情报混乱导致海军部迟迟才派海军上将约翰·宾爵士率装载一个火枪手团的运输船队和1艘战舰前往地中海,他受命利用一切可能去“解除梅诺卡岛之围”。
(二)5月19日宾的舰只接近梅诺卡岛,他还没来得及和岸上部队取得联系,他的瞭望哨就发现法国舰队,正在减弱的风力使敌军战舰无法进入他们的火炮射程之内。20日当晨雾消散时法国舰队在东南方约12海里处再次出现,当时风力柔和且风向南-西南,宾召回正在进行侦察的护卫舰编队后发出信号要舰队组成战斗队形,改变航向朝东南方的敌人驶去。他亲自指挥7艘战舰,由坦普尔·韦斯特少将指挥6艘战舰担任后卫。法国人张满所有的平帆沿西-西北航向航行,宾升起更多帆疾行穿过敌舰前进路线以借助有利气候。英法双方的舰队在几乎要相撞的航线上相会,天刚过午风向变为西南,加里森尼尔意识到这个变化有利于英舰机动,便收帆减速并转舵向右以占据下风位置。宾也松了一口气,两支舰队并肩在各自的航线上以概略平行的纵队行进,法舰在左、英舰在右行驶。按《永久战斗条令》的正规作法约翰·宾应该保持航向直至他的先头舰只面向敌后卫舰只,然后舰只一起升旗与敌舰捉对厮杀,但是这样机动的缺陷是它迫使每艘船几乎是头朝前地靠近敌舰舷侧,在自己还未来得及射击之前就可能遭到敌军纵射。因此约翰·宾计划对战术进行革新,他打算保持航向直至他的前卫舰只越过敌后卫舰,然后转向并在航向偏转某一角度时发起攻击,方能运用他的火炮。
(三)在适当的时刻约翰·宾调转中帆减速,加里森尼尔也如法炮制。约翰·宾发信号让各舰将尾部调向风,打算重新组成西北航向的战斗队形,并让“挑战”号战舰(届时将成为先头舰)偏向下风,右舷与法军队列中的领头舰交火。但“挑战”号没能做到这一点,却一直保持和敌舰平行的航向,坦普尔·韦斯特的整个分舰队紧随其后。由于受不完备的信号系统的限制导致约翰·宾的意图没能实现,于是又发出总攻信号,但是一个明确无疑的命令。如此宾正在丧失他原来获得的战术优势,韦斯特的6艘舰船头朝前地转向法军前卫舰,当他接近时遭到次纵射,随即双方在近距离上进行猛烈的炮战。处在后卫分队的约翰·宾又因离得太远而无法助战,整整过了半小时后英军后卫舰才开始远距离射击。此时韦斯特的所有舰只都遭到重创,前卫分队的殿后舰“无畏”号的前桅中段被炸断,失去控制地横穿约翰·宾的前卫队列,这样使后卫舰队乱成一团而无法前进。在此关键时刻一个果敢的指挥员完全可能不去顾及什么风向,而率领他的舰只以最快的速度在混战当中去援助他那受到攻击的前卫分队。但约翰·宾除了受过最正规的战术训练以外正如他还参加过海军军事法庭对马修斯的审判,马修斯早年在土伦港外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麻烦,马修斯是因为他没能保持他的队形而被免除军职的。约翰·宾拒绝他的旗舰舰长要求选择更大胆的前进路线的建议,他说:“我作为舰队司令官,你不能要我猛撞上去,好像我要和某一艘敌舰交战似的。马修斯先生的不幸在于他没有集中兵力,他因而受到人们的谴责,我应尽力去避免重蹈覆辙。”
(四)约翰·宾拖延很久才重新组成纵队,当他靠近时他没有料到法军已停止攻击。加里森尼尔一定发现这宽阔的水面已把英军舰队的前卫分队和后卫分队隔开,他也许还计划过收缩他的战线去切断英军前卫分队和后卫分队之间的联系,然后转向下风突然对韦斯特的分舰队实施迂回,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的话约翰·宾完全来得及调动后卫舰船迅速阻止出现失败的局面。无论如何法国人似乎满足,他们减速驶向下风处,在射程之外重新组成队形。韦斯特的舰只的桅具和索具受到严重破坏,已经无法追赶,况且对英军来说大势已去。加里森尼尔凭借他的舰队的良好队形和完好的船体,可以选择采取进一步行动或者避战,但他认为他的重要任务是掩护滩头阵地,他只愿意为此目的而战。宾为他不能下令“全面追击”而懊恼,但《战斗条令》规定只有面对明显的弱敌或当对方“主力丧失战斗力或溃不成军”时才能发起这样的追击,可这两种条件当时一个也不具备,宾在这个海域轻松地巡航与此同时坦普尔·韦斯特的水手们却在抢修受损的舰上设备。
(五)约翰·宾此刻意识到自己的困境,他没有更好的选择。加里森尼尔不必采取其他的行动,即使宾有办法让英国的增援部队登陆,但是由于力量悬殊导致他们也敌不过海滩上人数众多的法军。英国的舰队分散在世界各处,他们行动鲁莽葬送英军许多战舰,这意味着可能危及直布罗陀海峡。宾征求由舰上高级海、陆军军官们组成的战争委员会的意见后他同意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失败了,随即他把舰队转移到直布罗陀。圣菲利浦要塞内顽强的英国守军坚守一个多月,终于在海军上将爱德华·豪克爵士取代宾为地中海战区司令之前投降,梅诺卡岛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为法国人所控制。梅诺卡岛失陷的消息像布拉多克战败(英国内战期间霍普顿率领的国王军队与鲁思文率领的国会军队于年1月进行战斗,国会军队被打败而损失惨重)的噩讯一样使纽卡斯尔公爵的政府受到威胁,需要一个替罪羊,这个角色非约翰·宾莫属。约翰·宾被召回并送上军事法庭,经过一个冗长而又完全公开的审判后法庭裁定对他临阵怯懦的指控是不成立的,但给他的罪名是未能“竭尽全力”去击败敌军,或者消灭法国舰队,或者能解除梅诺卡岛之围。由于这触犯新近修订的军事法规让法庭判处他死刑,军事法庭的法官们的恳求王室赦免无济于事,最终宾被枪决。尽管约翰·宾并不纯粹因为战术失误而被处死,但这个事件的恶果引起军方对战术的重视,使刻板的《永久作战条令》受到冲击,要说死去的宾的贡献比他活着时还要大这也许并不过分。梅诺卡岛失陷连同其他几个坏消息迫使英国内阁改组,那位失职的纽卡斯尔公爵不得不接受他在议会中的主要对手威廉·皮特为陆军大臣,尽管乔治二世对他怀有敌意但皮特能凭借他个人的威望和众议院对他的支持,争取并获得对所有军舰和一切军队调动的独立控制权。他的精力和战略眼光使得他能够获得一系列的胜利,从而改变未来几个世纪的世界面貌。
亲政祸国
(一)路易十四给法国遗留财政的混乱和普遍的衰落,不幸地是路易十五没能克服这些财政问题,这主要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和不守承诺。更糟糕的是路易十五似乎意识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胁他的家族的统治,但是仍然没有做什么来阻止它。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是路易十五预言道:“在我们之后洪水将至。”一个严酷和准确的预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预警措施。路易十五消费很多精力在对妇女的追求中,他与玛丽的婚姻带来许多孩子,但国王持续地(和声名狼藉地)不忠于她。他的许多王室情妇,像蓬帕杜夫人和前妓女杜巴丽夫人,像国王一样闻名于世,并且他和迈利-内勒五姐妹的风流韵事也被载入史册。在他的晚年更偏好年轻女孩,在著名的鹿苑同时保留数个女孩。起初他普遍地为人称作受人喜爱的路易十五,当年在梅斯他重病,整个国家为他的康复祈祷,但是他软弱和无效的统治导致王朝的衰弱和法国大革命的趋向高潮。普遍认为君主制是被路易十五私人生活的丑闻动摇的,并且在他的生命的最后,他成为最可恨的路易十五。在年1月5日刺客RobertDamiens混入凡尔赛用小刀刺中他的一侧,但没有刺死路易十五。
(二)年法国参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路易十五的统治期间得到科西嘉岛和洛林,但是在和英国的七年战争后失去巨大的法国殖民地。巴黎条约(年)结束七年的战争,这个条约是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西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新奥尔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新大陆。法国的对外策略黯然失败,它的声望也显著下落。年5月10日路易十五在凡尔赛宫殿病死于天花,他是波旁家族第一个心脏不是如传统被要求分离出和放置在一个特别箱柜的人,相反酒精倾入他的棺材并且他的遗骸被浸泡在生石灰中。秘密的仪式在深夜进行,只有一个大臣参加,灵柩保存在圣丹尼教堂公墓。由于路易十五的儿子路易·斐迪南(法国王太子)比他早死九年,于是路易十五的孙子登上王位,成为路易十六。对财政的管理不善和他招人非议的私人生活的破坏整个法国君主制,并且路易十五统治时期的问题会困扰和最终摧毁他的后继者生命—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的另外两个孙子也成为法国的国王,分别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
五、路易十六
人物生平
(一)路易十六(年8月2日—年1月21日)原名路易·奥古斯特,路易十五之孙,王太子路易·斐迪南与萨克森的玛丽亚·约瑟法第三子,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同母兄。他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执行死刑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位被执行死刑的国王。欧洲历史中被处死的国王一共有三位,分别是查理一世(英国国王,9年在英国内战后被处死)、路易十六(法国国王,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尼古拉二世(俄罗斯帝国皇帝,年被苏俄政府枪决),他们都是在由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的社会革命中被处决的。5年路易十六的父亲死后他被立为王储,擅长拉丁语和英语,对历史地理知识颇有兴趣且才艺俱佳。年路易十六即位,大权受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左右,不过她也不懂政治,喜欢奢侈华丽的享受,比如化妆、买衣服、买首饰、开舞会、装修别墅、布置花园。使法国专制制度陷入严重危机,宫廷大臣互相争权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国库空虚、债台高筑。对比起法国政治经济状态,经受不起如此奢华。她曾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实行财政改革均遭失败,因此玛丽·安托瓦内特被称为“赤字夫人”。
(二)年路易十六接受财政总监卡洛纳建议召开“显贵会议”,试图向特权等级征税,遭贵族抵制而失败。年5月被迫召开中止年之久的三级会议,因顽固维护教士、贵族的封建特权与第三等级形成严重对立,7月11日解除受第三等级拥护的改革派财政总监内克职务,并暗中调集军队企图驱散制宪议会,终于激发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和王室亲信多次劝说路易十六逃往外省避难,路易开始时拒绝离开,等待革命自行灭亡,但局势的发展使他改变主意。年10月6日若干巴黎妇女和数千名国民卫队士兵闯入凡尔赛宫要求国王迁入巴黎居住,他们与卫兵发生小规模冲突,几名卫兵被杀死。王后一度衣冠不整地带着孩子躲避,当晚路易十六一家被迫搬入巴黎杜伊勒里宫,行动自由受到极大限制。拉法耶特侯爵和米拉波都劝说路易十六采取妥协立场推行君主立宪制,路易十六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支持制宪会议并签署大部分法令。0年11月27日制宪会议通过法令,要求教士宣誓效忠国家、法律和国王,引起法国天主教会危机,很多忠于罗马教皇的教士拒绝宣誓。1年2月28日有谣言称国王处境危险,数百名年轻贵族前往王宫保护,与守卫王宫的国民卫队发生冲突,一些贵族遭到殴打和侮辱令路易十六十分愤怒。1年4月18日路易十六企图前往巴黎近郊的一座城堡,以便与拒绝宣誓的教士庆祝复活节,但在杜伊勒里宫门口被大群市民包围导致最终未能离开,此事之后路易十六坚定出逃的决心。
(三)1年6月20日深夜王室成员化装后逐一悄悄穿过隐秘的通道溜出王宫,但拉法耶特和当时的巴黎市长巴伊意外来到王宫找路易十六谈话,使国王不得不推迟离开。费尔森将他们送上准备好的马车,在巴黎郊区的邦迪离开他们,此时他们已比原计划推迟两个小时。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也在当晚轻装出逃,成功逃入布鲁塞尔。国王一行人离开巴黎后十分兴奋,而起初行程也比较顺利。一路上路易十六并不费心隐藏,甚至多次下车与附近乡民交谈,到达圣默努尔德之前已数次有人认出国王,但震惊疑虑之余都没有作出反应。然而马车到达马恩河畔沙隆时已落后原计划三个小时,原定在城外迎接国王的骑兵与当地农民发生冲突,又怀疑国王未能成功逃离巴黎,已经基本撤离。一行人傍晚来到了圣默努尔德的驿站,站长德鲁埃也认出国王,并在马车离开后通报市议会,后者派德鲁埃追赶国王,德鲁埃抢在国王前面到达距蒙梅迪三四十英里处的瓦雷纳传达这个惊人的消息。瓦雷纳敲响警钟并拦住国王一行人,起初代理市长答应帮助承认自己身份的国王离开,但市议会讨论后决定拖延时间下令国民卫队严阵以待并向附近城镇求援,布耶手下的骑兵随后赶到但无法救出国王。
(四)1年6月21日早晨国王出逃的消息在巴黎传开,路易十六临行前在桌上留下一份声明,谴责制宪会议从王室手中剥夺外交、军事和地方行政权力,并宣布他在年6月2日以后批准的全部法令无效。拉法耶特将军和制宪会议先后派人急速追赶,面对危机时制宪会议达到空前的团结,通过法令开始行使行政权,同时下令法国各地开始紧急备战。1年6月22日清晨巴黎的使者到达瓦雷纳,当地市议会毫不犹豫地服从制宪会议的命令,路易十六一行人在数千名国民卫队的伴随下启程返回巴黎。一路上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随着马车缓缓向巴黎进发,制宪会议派出的三名代表在马恩河谷与国王会合,陪同王室在6月25日抵达巴黎。1年9月批准《1年宪法》,接受君主立宪制,称法兰西人的国王。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年7月着手制定并于1年9月生效。宪法概括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国家的性质和体制,就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宪法宣布废除损害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制度。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世袭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按宪法的规定当时法国万人口中有多万为积极公民,宪法不适用于法国的殖民地及管辖区。1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但它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未能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和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五)法国大革命时期国王路易十六一度从巴黎潜逃后写下的政治遗书的原件,日前在美国被发现。遗书题为《致所有法国人》,共有16页,该遗书的副本有留存,但路易十六本人书写的原件此前一直未能找到,发现原件的法国专家称这是传达历史脉搏的顶级资料。路易十六在其中解释逃亡理由,并向人民呼吁不能相信犯错朋友的教唆和谎言,请回到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是你们的父亲和最好的朋友,以此来说明自己致力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正确性。路易十六于年被执行死刑,他在临死前也曾写下过一份遗书。年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广场(今协和广场)被自己设计的断头台处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被送上断头台之时路易十六反而表现出身为国王的威严,完全没有平时那般懦弱的样子,这让许多认为路易十六只是一个懦弱君王的人都感到奇怪。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一生
(一)玛丽·安托瓦内特(年11月2日~年10月16日)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死于法国大革命,原奥地利女大公,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与皇后兼奥地利大公、波西米亚及匈牙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的第十五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她还有一个弟弟)。年11月2日出生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她被取名为玛丽亚·安东尼娅·约瑟法·约翰娜。玛丽亚是以纪念圣母玛丽亚,安东尼亚是纪念帕多瓦的圣安东尼,约瑟法是纪念她的哥哥约瑟夫大公,约翰娜是纪念传教士圣约翰。6年为政治上需求的法国王室正式向11岁的玛丽亚·安东尼娅女大公(玛丽·安托瓦内特)求婚,奥地利宫廷欣然应允,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场婚礼被拖了数年。直到年玛丽·安托瓦内特14岁时才终于踏上法国国土,成为法国王太子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即日后的路易十六)的王太子妃。
(二)年路易十五驾崩,路易十六即位,玛丽·安托瓦内特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但很可惜她本人并没有作为一名王后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进入法国宫廷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每天只是热衷于舞会、时装、玩乐、乔装打扮和庆宴。她修饰花园,奢侈无度,有“赤字夫人”之称。在法国大革命开始后她身上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美丽与娇艳尊严,表现得比路易十六更有主见且更为顽固。年7月14日群众攻打巴士底狱时玛丽·安托瓦内特劝说路易十六带兵去梅斯避难,她支持国王拒绝国民议会提出的废除封建制度和限制王权的要求,结果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仍有很多人站在王后的一边,比如法国的雨果、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都对王后抱有同情,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保王派人物。
(三)年10月随同路易十六从凡尔赛宫迁回巴黎,处于革命群众的监视之下。她暗中活动并向一批流亡贵族求援,但他们不但没有帮忙还落井下石,每个人都想用国王的头来换一笔赎金。这批贵族中包括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即日后的路易十八)和更小的弟弟阿图瓦伯爵(即日后的查理十世),国王夫妇苦于左右无援,迫于形势的他们不得不自行谋划一次又一次的逃亡。于1年6月与国王一同秘密出逃,至边境城市瓦伦时被发现导致外逃未遂。
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她继续勾结奥地利并把作战计划提供给外国干涉军,企图借外部势力镇压革命。此时由于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娅(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母亲)和约瑟夫二世皇帝(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兄长)早已逝世,奥地利王权掌握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另一位兄长利奥波德二世手中。叛国的事情败露后激怒法国人民,导致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彻底推翻君主制。随后她和国王一起被囚禁在当普尔堡,次年10月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并被送上断头台,享年8岁。死后尸体一度被扔在万人坑埋葬,直到22年之后普罗旺斯伯爵复辟成为路易十八,才将她的白骨重新挖出并妥善安葬。
法国东西印度公司
(一)法国西印度公司是一个建立于年的特许公司,特许状授予该公司加拿大、阿卡迪亚、安的列斯群岛、开云以及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之间陆地的所有权和领主权。在法国的贸易史上该公司享有在这些地方以及塞内加尔和几内亚四十年的经商的专有特权,只需要支付一半的关税。公司只存在9年,年授权被取消。法国东印度公司是法国的海外商业公司,正式成功建立于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竞争时处于下风,9年被解散,领地并入王室。法国东印度初建于年,至年曾三次开办均告失败。年由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柯尔伯第四次建立,主要经营与印度和东非的贸易。曾在马达加斯加建立商站,后又立足于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建立一商站(年)并占领本地治里(年),成为科罗曼德尔海岸法属领地的首府。经约翰·劳改组于9年与塞内加尔公司、中国公司等合并,更名为法国印度公司,随约翰·劳的财政制度失败而破产。年改组后直到0年在印度的贸易仅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半。1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生过战争,年在丹林之战中协助孟族作战,被贡榜王朝君主雍籍牙击败。1年本地治里曾被英军占领,因缺乏政府的支持于9年8月1日解散,其领地并入王室。
(二)丹林之战是缅甸内战期间的一次著名围城战,早在年刚刚在东方站稳脚跟的法国东印度公司便开始对边上的缅甸产生兴趣,由于公司总部设在远离欧洲的本地治里,所以迫切需要在安达曼海沿岸寻找合适的木材产区,方便制造海船用于贸易,因此盛产柚木和油脂的缅甸就成为不二之选。加之荷兰人又长期在孟加拉与阿拉干两地占据主导优势,进一步强化法国人去接洽东吁王朝的原动力。于是曾短暂为葡萄牙冒险家所占据的沙廉港就成为法国势力深入中南半岛的前进基地,他们不仅获准在当地建立武装商站还顺带开起造船厂,并在地缘上形成对荷兰商业据点的区域合围。若非主政的波旁王朝总是更热衷于欧陆争霸,这片小小的法属领地可能在海岸边获得更多地盘及权益,但考虑到缅甸的战略地位始终不如圣路易斯安那、西印度群岛和南亚次大陆,这样的格局本身也是情有可原。然而以北方阿瓦贵族为核心的东吁王朝也很难再维持住自己的铁桶江山,包括沙廉在内的南部沿海地区一直生活着大批前勃固王国(白古王朝)留下的孟族居民,除少数被特权笼络的社会上层外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普遍感觉自己是低人一等。即便为深居阿瓦城的陛下当兵也往往只能去地位不高的海军与后勤部门,所以始终期待着有机会就光复故国,于是原本运作良好的法国造船厂就在2年的地方骚乱中遭废弃。
(三)但孟族起义者也非常清楚仅靠自身实力很难完成复国大业,最好的方法还是继续同欧洲人保持合作,于是在数年后向本地治里派出使节请求法属印度总督杜布雷为他们提供武器弹药。后者虽不想错失扩张良机,却也会计划外的事情持谨慎态度,索性派遣著名的外交家布鲁诺前往当地考察,并顺带捎去一批武器和军事顾问团队。1年7月布鲁诺和法国军事顾问团抵达沙廉并迅速完成对缅甸南部海岸的局势评估,他在秘密写给杜布雷总督的报告中建议东印度公司直接出兵占领整个伊洛瓦底江的下游三角洲,而不要拘泥于小小的沙廉内港。同时还不忘和重新建立的勃固宫廷搞好关系,派属下担任孟族士兵的枪炮教官,短时间内让大量孟族士兵开始用上新式火枪兵,得以在对镇压者的战斗中居于上风。
可惜布鲁诺的努力并不为波旁王朝所看重,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致力于将英属领地赶出北美大陆,并要在欧洲本土收拾任何敢于拿英国补贴的搅局者。作为次要战场的印度也有两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忙着合纵连横,战略地位远远不如的缅甸,自然不可能分到多少财政倾斜。因此当尾随而来的英军抢占内格雷斯岛,小小的法国顾问团都没法采取任何反制措施,仅仅是靠人脉关系让勃固复国者们坚持不将沙廉承包给对方管辖。此举也直接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再期望争取孟族人合作,转而寻求同他们的任何对手联络。更要命的是法国援助的微薄与时断时续,也严重制约勃固起义者的战力升级。虽然在表面上他们经常在野战中以新式火枪射暴对手,却依旧没有可靠的炮兵队伍,也没有及时建立成体系的军工部门为迅速武装更多兵源提供物质基础。当战线迅速从海岸边延伸至缅甸北部时后继乏力的他们就很难攻克设防城市,大大消耗其他领域的战备资源,加之孟族人的目的在于复国而不是要取而代之,所以对强化阿瓦等地的占领毫不上心。等到全新的贡榜王朝在战乱中异军突起时只得在数次大肆扩军后节节败退,野心甚大的新君雍籍牙根本不准备同南方系和睦共处。
(四)年5月贡榜王朝在的先头部队已进军至沙廉城下,并在河对岸的仰光建立要塞营地。尽管来者只有规模不大的名士兵,却由雍籍牙麾下的悍将敏拉负责指挥,随他一同抵达的火枪手军团也是北缅甸最好的步兵力量。然而布鲁诺同样主持对沙廉的防御升级,通过对原有城墙的修缮安上自己从印度带来的新式火炮。法国军事顾问们虽然数量不多,却不乏炮兵领域的专业人才,足以对缺乏重武器的围攻者造成巨大伤害,结果敏拉大将主持的第一轮强攻就在沙廉的火力反击前被彻底击溃。当年6月得到增援的勃固军队开始发起反攻,准备渡河占据对岸的仰光要塞。鉴于陆军部队没有可靠的炮兵增援的布鲁诺转而要求停泊在沙廉港内的武装商船出面协助,尽管只配备少数中等口径舰炮,但它们的加入还是让躲在工事背后的北缅军队非常被动。然而艘突如其来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舰船却在关键时刻加入战斗,虽然在一番缠斗后被沙廉守军驱逐,却成功将法国船只从上游阵位吸引出来。孟族士兵的进攻也因仅有的火力增援丧失而被迫叫停,双方的激战也因雨季开始而趋于消停。
然而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降临到守军头上,更多贡榜王朝的部队正源源不断地从北方南下,他们从各个方向完成对沙廉的彻底围困,让其他勃固城市的增援都无法顺利抵达。原材料的紧缺问题很快就让法国兵工厂的生产陷于停顿,使得布鲁诺不敢再策动任何反击。除继续进行比较消极的防御外就只能寄希望于印度总督从本地治里给自己派遣新援,相反英国人已顺利同雍籍牙取得联系,并将许多新式枪炮赠送给北缅军队。年1月雍籍牙带着两位王子亲临前线并派遣数万名水陆军士兵加紧对沙廉的强攻,但沙廉的顽强抵抗还是让围攻者们损失惨重,只是因为贡榜王朝已基本控制缅甸大部分地区才得以有充足的炮灰被不断送来消耗守军弹药。接着又是长达6个月的持续骚扰与全面封锁,最终才勉强占据已受损严重的城郊商站。许多欧洲侨民纷纷逃离缅甸,但还是有来不及带走的剩余船只被贡榜士兵夺取下来,但作为火枪手军团指挥官的敏拉也被实施选择性射击的法国大炮击毙。
(五)由于始终等不来自己人救援,心灰意冷布鲁诺也决定秘密出城去和雍籍牙进行和谈,但此举很快被城中的孟族指挥官察觉并直接将他关入大牢囚禁起来,失去实际领袖的沙廉守军也在愈演愈烈的围攻中日益消沉。年7月25日雍籍牙下令全军彻夜敲鼓奏乐,做出一副要忙于搞庆典的架势,同时却派出由9名挑选士兵组成的黄金连队秘密攀爬翻越过沙廉城墙。由于他们都是高阶武士、近卫军成员和需要戴罪立功的前朝贵族,所以很快击败身心疲惫的防御者。随着他们将城市的巨大木门撬开,大批严阵以待的北缅士兵也顺势冲入城中,彻底崩溃的孟族守军则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在彻夜屠杀中被消灭干净。而布鲁诺和法国顾问则全部被缅甸人逮捕起来,并由胜利者施以发泄性的虐待。
直到此时才有2艘姗姗来迟的武装商船带着小股援军从本地治里抵达沙廉,雍籍牙又强迫布鲁诺写信骗对方能安全停靠,随即下令将被捕的法国船长们处死。至于船上的5门舰炮、5门野战炮和支燧发枪也同大量弹药一起被缅甸军队收入囊中,不幸被俘的名船员和水兵则被直接编组为国王的外籍奴隶军团。由于七年战争的迫在眉睫,包括印度总督在内的法国军政大员都没有精力来对他们实施营救,这些人也就被迫随雍籍牙南征北战并参与到对孟族总部勃固城的围攻。其中一个名叫米勒德的上尉会在日后成为贡榜王朝的近卫军指挥官,他的大部分同伴则被整体安排到北部内陆定居,同17世纪时沙廉围攻战中被俘虏至当地的葡萄牙后裔混居,彻底沦为历代缅甸国王的天主教炮兵部队。
法国大革命
经济恶化
(一)18世纪是法国经济由于通货膨胀而日益恶化的时代,通货膨胀使得社会购买力下降,18世纪80年代地主因欠收加租进一步削减农民的收入。国内最大的地主罗马天主教会教廷对谷物征收什一税,什一税表面上减轻国王税项对民众的压力,实际上对每天都饿着肚子的穷人而言是一座大山。什一税是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向基督教信徒征收此税。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10世纪中叶西欧各国相继仿行。所征实物按产品性质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蔬菜、水果)、血什一税(牲畜)等。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收入的1/10,负担主要落在农民身上。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废除什一税是农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西欧大多数国家直到18—19世纪才先后废除,英国一直征收到年。国内设置的关卡则限制国内的经济活动,在间歇性作物欠收时成为运输障碍。资料显示贫户家庭在面包上的支出在年占家庭收入的一半,年则达到80%,商品滞销和农民涌入城市造成高失业率都使得社会开始动荡不安。法国由于路易十五时代的过度参战又未能打赢(特别是七年战争)导致国库空虚,以及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当时法国国债总量高达20亿法郎,由于战争债务带来的社会负担加上君主体制下的军队无能,为给退役老兵提供社会服务所拖累。同时贵族阶级中尤其是住在凡尔赛的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的奢华生活大大加重平民百姓的经济负担,老旧而效率低下的财政系统无法负担政府债务,而不合理的税务制度又让这一切雪上加霜。
(二)革命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年春法国的旱灾,年法国还没有从发生在三年前的干旱中恢复过来,上次干旱因饲料不足出现大规模的屠宰牲畜的情况,造成以牲畜的排泄物为主要肥料的法国农田肥力不足大量闲置。年7月1日周长达40毫米的冰雹连续敲打着农田,造成大量土地收成全无。同年冬天法国处于严寒状态,这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夕面包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从正常情况下的一个4磅面包8苏到年底的12苏),患病人数和死亡率上涨,大规模的饥荒和普遍的营养不良。饥荒甚至蔓延到欧洲的多个地区,而且政府缺乏足够的运力致使食品无法运往灾区。6世纪教会利用《圣经》中有农牧产品十分之一属于上帝的说法,开始鼓吹征收什一税。什一税是加在土地总产品上的税,并且正像农产品税一样完全是落在消费者身上的。但是它与地租税不同,因为它能影响地租税所影响不到的土地,会提高地租税所不能改变的农产品价格。因为最劣等的土地和最上等的土地都要支付什一税,并且恰好与它们所生产的产量成比例,所以什一税是一种均等的税。如果是最末等的土地或者是不支付地租并支配谷物价格的土地能出产足够的收获量,使得农场所有者的资本在小麦价格每夸特四镑时才能获得普通利润的话,那么在征收什一税以后价格就必须提高到四镑八先令才能得到和以前的价格同样的利润,因为每一夸特耕种者要付八先令给教会。如果他得不到这种利润,当他可以在另一行业中获得这种利润时他就没有理由不放弃这一行业。
(三)什一税与农产品税之间的惟一区别是前者是一种可变货币税,而后者则是一种固定货币税,在生产谷物的便利条件没有增减的停滞社会中这两种税的影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谷物价格将不变时税额便也不会变,当社会退步或当农业有很大改良而使农产品相对于其他物品的价值跌落时,什一税和持久不变的货币税相比就会是一种较轻的税,因为如果谷物价格由四镑降低到三镑时什一税就会由八先令减低到六先令。在农业没有显著改良的进步社会中谷物价格会上涨,什一税和持久不变的货币税相比,就会是一种较重的税。因为如果谷物由四镑上涨到五镑,同一土地的什一税就会由八先令上涨到十先令。强制征收起源于6世纪的由教会征收的税种,尽管自开始征收以来就遭到激烈的反对,但是随着基督教传遍欧洲,纳什一税终于成为硬性规定。虽然征收什一税是基督教教会根据圣经经文附会而提出征收的税收种类,在基督教教派统一的时代,基督教教会征收什一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随着基督教派间分歧的扩大和基督教教派的分离,对于什一税的征收就开出现分歧,基督教和宗教改革后的三大新教都支持并实施什一税的征收,而东正教一直未实行什一税制。
(四)6世纪时欧洲教会法即予以确认,自8世纪以来又获得世俗法律的支持。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开始明确规定缴纳什一税是每一个法兰克王国居民的义务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而远离欧洲大陆的英格兰则到10世纪才规定必须缴纳什一税。当时征收的什一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水果、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等,其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负担主要由农民承担。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路德原则上同意向世俗君主缴纳什一税,什一税制继续执行既有利于天主教会也有利于基督教会,但不久即遭到反对。年法国在革命时代废除什一税,对直接收取什一税的人也不予补偿,其它国家陆续废除一些类别的什一税,并对直接收取什一税的人进行补偿,英国一直征收到年。当代在某些新教国家中什一税的残余形式依然存在,例如德国规定公民如未正式宣布退出某一教会必须缴纳教会税。美国从无法律规定缴纳什一税,但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等会派要求信徒纳什一捐,其它会派中有些信徒自愿纳什一捐。
(五)什一税或货币税都不会影响地主的货币地租,但都会大大影响谷物地租。什一税对谷物地租影响也是同样明显的,如果第一、第二、第三各等土地分别出产一百八十夸特、一百七十夸特和一百六十夸特,第一等地的地租便将是二十夸特,第二等地的地租将会是十夸特。但这种比例在征收什一税之后就不能保持,因为每分中抽出十分之一后余下的产品就会是一百六十二夸特、一百五十三夸特和一百四十四夸特。第一等地的谷物地租将减少到十八夸特,第二等地的谷物地和将减少到九夸特。但谷物价格会由四镑上涨到四镑八先令十又三分之二便士,因为一百四十四夸特比四镑等于一百六十夸特比四镑八先令十又三分之二便士,因此货币地租将会仍旧不变。因为在第一等地上将仍然是八十镑,在第二等地上仍然是四十镑。什一税可能被认为有害于地主,因为它征课国内种植的谷物,而不限制外国谷物的输入,所以其作用便象一种进口补贴。如果为了使地主免受这种补贴必然会引起的土地需求减少的影响,对于进口的谷物也课以和国产谷物同样的税并把所得交给国家,那就没有比这更公平合理的办法。因为通过这种税所交付给国家的一切东西都会减少为政府支出而必须征收的其他赋税,但是如果这种税只是为了增加付给教会的基金,那么它纵然整个说来的确会增加生产总量,但还是会减少其中分配给各个生产阶级的部分。
(六)什一税不是一种长期不变和固定的税,其价值会随着谷物生产困难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如果生产的难易程度所造成的谷物价格是四镑,税额就是八先令;如果它使价格增加到五镑,税额就是十先令;增加到六镑时税额就是十二先令。不但是价值会增加,而且数量也会增加。例如当只耕种第一等土地时税款只是从一百八十夸特上课取,当耕种第二等土地时,就将从三百五十(一百八十加一百七十)夸特上课取;在耕种第三等土地时则会从五百一十(一百八十加一百七十加一百六十)夸特上课取。当产品由一百万夸特增加到二百万夸特时不但是税额会由十万夸特增加到二十万夸特,而且由于生产第二个一百万夸特所必需的劳动增加,农产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提高,以致使二十万夸特虽然在数量上只是两倍于以前所交纳的十万夸特,而其价值却会三倍于前。如果用任何其他方式为教会征收等量的价值,税额和什一税一样与耕种的困难程度相应地增加,其影响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认为什一税由于课加在土地上便比其他方式征收的等量赋税更加妨碍耕种,那便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在这两种情形下教会都会从本国上地和劳动的净产品中经常取得更大的分额。在进步的社会中土地净产品对总产品的比例总在变小,但无论在进步还是在停滞的国家中一切赋税最后都要从净产品中支付,所以随着总收入增加而增加和又落在净收入上的赋税必然是极为沉重和令人难以负担的。什一税是土地总产品的十分之一,而不是净产品的十分之一,所以在社会增加财富时什一税在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虽然不变,但在净产品中所占份额却必然日益增大。
启蒙运动展开
(一)17世纪及18世纪欧美地区发生一场思想及文化运动,认为这个宇宙的秩序是可以透过理性来掌握的,人类历史从此展开在思潮、知识及信息上的“启蒙”,开启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德国哲学家康德以“勇于求知”的启蒙精神来阐述人类理性的角色,他认为启蒙运动是人类的最终解放时代,将人类意识从不成熟的无知和错误状态中解放。18世纪初期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是伏尔泰、孟德斯鸠,他们学风谨严,至该世纪后期学风为之一变是狄德罗、卢梭、蒲丰以及孔狄亚克、杜尔哥、孔多塞等都是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致力编辑该世纪伟大成就之一的《百科全书》。由启蒙时代带来的愤恨和渴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也是法国大革命产生的重要原因,这包括对专制王权的愤恨,那些和荷兰、英国等国的商业城市有联系的也因为荷兰爆发爱国者起义失败吸引荷兰流亡人士,无形中助长法国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商人对贵族特权和统治的愤恨,农民、工人以及资产阶级对传统贵族领主特权的愤恨,对神职特权者的愤恨和对宗教自由的渴望,相对贫困的乡村低等教士对贵族主教的愤恨和由此延伸的对天主教的愤恨,受新教徒控制的小兄弟会修士会对其它宗教机构的影响。对自由以及共和制度(尤其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的渴望,以及国王解雇财政顾问中被视为人民代表的安·罗伯特·雅克·杜尔哥以及后来的雅克·内克尔。
(二)启蒙运动为打倒法国旧制度的法国大革命等革命提供自由的革命思想,孟德斯鸠的主张对取代旧的君权神授的王朝体制有重要作用,孟德斯鸠主张新的共和国政制体制需要有以理性为基础的宪法。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5年—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这形成启蒙运动,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为了制约封建王权的英国学者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权分立”理论,提出通过法律规定将上述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三)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法国的双首长制三种模式。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上下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三者互相制衡。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全面扩张,确立以总统为中心的新的三权分立格局。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到年才设立最高法院。法国在第五共和建立时创立并实施半总统半议会的民主制,因此只有美国实行较彻底的三权分立,而其他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主要实行议会制,立法权与行政权不完全分立。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三权分立几乎从未真正实现过,即使是在美国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况十分普遍。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权力,还可以通过委托立法部分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权、违宪审查权参与行政机构的政策制定,国会则能够利用拨款权广泛地参与行政决策等。同时三权分立并不能完全有效制约权力,更不是制约权力的唯一途径,美国至今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行政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问题。
(四)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理论的形成作好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国弗朗西斯·培根的实验主义,法国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对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大批进步的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他们激烈的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被广泛接受,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高级教士,(国王不属于任何阶级)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包括资产者、农民、无产者在内的市民、下层人民和除第一第二等级外的其他阶层。新旧阶级势力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对革命推波助澜,法国的贵族头衔是开放的,让一些有能力及有钱的第三等级人群有机会成为贵族。年至年间法国社会增加5万个新贵族,随着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导致封爵的价格越来越高,另外一些没落的贵族对这些新贵族也十分不满。贵族本身也有投资商业、矿业、地产等行业,因此资产阶级财富与贵族财富的概念界限在18世纪以后变得模糊,但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冲突依然日益严重。
(五)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由于他是一位出身于贵族家庭和法国18世纪上半叶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温和派代表,加上他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以在他的思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他一方面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同它进行妥协,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他一方面对宗教僧侣主义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他又不是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虽然比其他许多启蒙思想家更深刻地提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动力问题,可却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社会观方面他仍然是个唯心主义者。正由于孟德斯鸠的思想具有这种两重性,所以在他逝世以后他的思想在不同的社会阶级中间便很自然地引起不同的反应和得到了不同的对待,一切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反动思想家都总是力图利用孟德斯鸠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来为自己的反动政治目的服务。一切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则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孟德斯鸠的思想遗产,他们既充分肯定孟德斯鸠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斗争中的伟大功绩,又指出它在这些斗争中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们既充分肯定孟在社会学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又指出它的社会学中的缺点和错误。
(六)他以专制政体为三种基本的政府形态之一,使得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因此孟德斯鸠被认为是从否定方面将中国列入一种世界模式的第一人,为法国和欧洲提供与以往不同的中国形象”。其说尽管在当时受到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的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西方人看待中国的基本前提。18世纪是西方中国观发生根本变化的世纪,即从以“颂华”占优转为以“贬华”为主。此外他亦认为专制主义是亚洲各国的特点,他的这个观点后来被一些西方人接受并滥用。当时的法国作家大多将遥远的中国描绘成乐土,独《论法的精神》中多对中国的专制有批判。孟德斯鸠曾在鲁昂与一位滞留的中国海员交谈,本着严谨的态度得出自己的认识,尽管他的见解不免偏颇但相对于同时代的人是较为接近事实的,也丰富《论法的精神》的材料。年11月《论法的精神》在日内瓦出版,9年《论法的精神》遭当局审查,0年《为论法的精神辩护》在日内瓦出版,8月1日索尔邦神学院开始审查《论法的精神》。11月26日孟德斯鸠草拟遗嘱,1年《论法的精神》被列为禁书,年2月10日孟德斯鸠去世。
(七)人们的谋生方式对法律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同各民族谋生方式关系密切,不同的谋生方式需要法律的多少、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从事商业和航海业的民族比从事耕种土地的民族更多地需要法律,也更容易实行民主、共和、法治,而从事农业的民族就比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更需要法律,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比从事狩猎的民族更需要法律。他还认为不耕种土地的民族由于常常会因为狩猎、捕鱼等发生争执乃至战争,所以他们更需要国际法,而耕种土地的民族对如何分配土地更关心,所以他们更加需要民法。此外孟德斯鸠还认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而导致的民族精神的差异,也对法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适合民族精神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法律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人口、贸易、宗教、货币等差异也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制定出适合需要的法律。孟德斯鸠是特别重视地理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气候、土壤、土地面积大小等地理因素对这个国家的人的性格、情感、风俗、法律以及政治制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寒带地区民族骁勇剽悍,热带地区民族则心神萎靡,土壤贫瘠使人勤奋,土地肥沃则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
(八)孟德斯鸠说:“如果精神的气质和内心的感情真正因不同的气候而有极端差别的话,法律就应当和这些感情的差别以及这些气质的差别有一定的关系。”比如炎热和寒冷的气候对法律的影响是不同的,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大都懒惰、怯懦、心神不定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这种气候适合暴政制,并且制定较多残酷的法律维护统。而寒冷的气候则使人意志坚强、刚毅、勇敢、自信、豪放,人们善于捍卫自己的自由,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适合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并且利用法律维护自由。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卓越贡献,他在约翰·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律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九)孟德斯鸠的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是有重大影响的,孟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他的自然法理论和他有关自由、平等、私有制的论断等曾对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尽管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大大超过自己的前辈。孟德斯鸠的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他的法制思想、三权分立思想、君主立宪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谢林、黑格尔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孟德斯鸠不愧为自己时代的儿子,他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战斗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个战士的一生,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机智而勇猛地抨击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僧侣主义。他的一生又是一个学者的一生,他毕生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各个科学领域的许多问题,撰写不少很有价值的著作,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著。孟德斯鸠的理论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曾被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用作反对封建暴政的锐利武器,尤其是他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更为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直接采用。
资本主义兴起
(一)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者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旧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其他公民中如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者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路易十六企图增税并召开国家级会议进行投票决定,投票一开始分为两种,一种为阶层投票,即一个等级一票;另一种为选择出一些代表进行投票。前者极其不公且共三票,国王基本相当于拥有两票,所以按第二种方式进行。第三等级选举出代表和第一第二等级进行投票决定,原本在人数上第一第二等级占优势,然而有部分第二等级的贵族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投给第三等级,所以第三等级以十七票的微弱优势取胜(第一等级票,第二等级票,第三等级票)。事已至此但路易十六却出尔反尔,强行要求加税,于是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当时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即有之后的攻占巴士底狱。
(二)国民制宪议会又称“制宪议会”,“国民制宪议会”是指成立于法国大革命第一时期的制宪议会,其前身是法国国民议会。国民制宪议会成立于年7月9日,于1年9月0日解散,其继承者为立法议会。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5月6日即陷入僵局。5月11日第三等级代表独自成立公社,6月12日公社邀请其他等级代表加入,部分第一等级代表随之予以响应。6月17日公社自行宣布成立国民议会,第一等级代表因财富与第三等级代表相近,也于6月19日加入,立法议事日程随之展开。年6月20日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第二等级代表的威胁下国民议会被迫转移到一个网球场,在此议会发表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宣布不制定宪法绝不解散国民议会,7月9日国民议会更名为国民制宪议会。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国民制宪议会成为法国的实际行政机关,年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网球场宣誓是第三等级代表聚集于凡尔赛宫室内网球场并鼓动一部分代表下级僧侣和前进派的贵族参与的宣言,是法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向前发展的标志。法国“网球场宣誓”是法王路易十六于年5月5日在尼尔春召开三级会议,年5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中断年之久的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统治危机,但是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改革的要求。在巴黎革命群众的支持和鼓舞下第三等级的代表不顾国王和特权等级的反对毅然采取果敢行动,代表们在一个基本问题上发生分歧,如果每个代表都有表决权则对第三等级有利,如果按等级投票则两个特权等级的票数将压倒第三等级,在为这一法律问题进行激烈斗争的时候第三等级代表宣布自己的会议为“国民议会”。
(三)国民议会是法国大革命前夕成立的立法机构,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召开。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反对第三等级代表提出的三个等级共同集会,共同审查代表资格,废除按等级为单位表决,而改为按人数表决的要求。6月12日第三等级代表单独开始审查代表资格,6月17日在西哀士的倡议下以第三等级可以代表全体国民为理由宣布第三等级代表会议为国民议会,推选巴伊为议长,同时通过决议规定今后只有经国民议会同意后才能课征税赋。6月20日国王下令封闭三级会议会场,第三等级代表改在附近的网球场开会,并进行宣誓不制定出宪法决不解散。6月2日国王召开御前会议否认国民议会,维持三个等级代表分开集会,并以解散三级会议相威胁,为第三等级代表拒绝。随后国民议会根据米拉波提议通过代表不可侵犯的决议,一些特权等级的代表陆续地加入国民议会,国王只得让步并于27日同意三个等级共同开会,7月9日国民议会为强调制定宪法是它的主要任务改名为制宪议会。回到6月12日第三等级代表开始单独审查三级会议代表的资格,数日后近20名特权等级的代表也转到第三等级方面来参加他们的会议。6月17日第三等级的代表宣布他们的会议是“国民议会”,只有国民议会才能真正代表国民的意志,如果解散国民议会的话国民就不纳税。但国王并不打算向第三等级让步,有人怂恿国王解散国民议会,甚至有人主张把第三等级代表中的激进分子逮捕法办。国民议会为了防止被国王解散并巩固自己的力量,决定在6月20日重新开会,国王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兵封闭会场不让第三等级的代表进去开会。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并没有退却,他们在附近找到一个网球场,冒着大雨在那里集会,代表们在议长巴伊的带领下郑重宣誓不制定和通过宪法决不解散。年6月20日因为国王封锁议会的场所,第三等级代表聚集于凡尔赛宫室内网球场也鼓动一部分代表下级僧侣和前进派的贵族参与,又怕国王以武力压制,与会的人签名誓约之上宣誓如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之得以实施,他们决不解散。其中提到国民大会之召开目的在“草拟宪法,给国家以新生并厘定君主制之正确原则。史称“网球场宣誓"。国王终于作出让步让教士和贵族参加国民议会,但暗中调集军队准备镇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网球场宣誓”。
(四)年8月26日制宪会议又通过在法国史乃至世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从根本上铲除旧制度时期的特权原则,取而代之的是人权和法治原则。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的政府腐败的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以便本宣言可以经常呈现与社会各个成员之前,使他们不断地想到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以便立法权的决议和行政权的决定因能随时和整个政治机构的目标两相比较,从而能更加受到他们的尊重:以便公民们今后以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为根据的那些要求能经常针对着宪法与全体幸福之维护,因此国会议会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人与公民的权利。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社会上的差别。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自由不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五)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凡动议、发布、执行或令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处罚,但根据法律而被传唤或被扣押的公民应当立即服从,抗拒则构成犯罪。法律只应规定确实需要和显然不可少的刑罚,而且除非根据在犯法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且系依法施行的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即使认为必须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意见的发表只要不扰乱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受干涉。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此种力量的受任人的个人利益而设立的。为了武装力量的维持和行政管理的支出,公共赋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赋税应在全体公民之间按其能力作平等的分摊。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来确定赋税的必要性,自由地加以认可并注意其用途,决定税额、税率、客体、征收方式和时期。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财产是社会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需时且在公平而预先赔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1年7月16日立宪派出于避免外国干涉的考虑,促成制宪议会宣布恢复路易十六的王位,9月14日路易十六接受制宪议会制定的宪法并向全体议员公开道歉,9月0日完成立宪任务的制宪议会宣布解散。
攻占巴士底狱
(一)路易十六在年登上王座时代表法国个等级的三级会议已经有15年没有召开,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迫使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国王希望在会议中讨论增税、限制新闻出版和民事刑法问题,并且下令不许讨论其他议题。而第三等级代表不同意增税,并且宣布增税非法。年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议,于是路易十六关闭国民议会并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决议无效,命令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年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释放七名犯人,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法国国庆日。
(二)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巴士底狱广场,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当时的目的是防御英国人的进攻,所以就建在城跟前。后来由于巴黎市区不断扩大,巴士底狱要塞成了市区东部的建筑,失去防御外敌的作用,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巴士底狱高英尺且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它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凡是胆敢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著名人物,大多被监禁在这里(伏尔泰曾经两度被投入巴士底狱),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
(三)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巴黎的警钟长鸣、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纷纷涌上街头夺取武器,开始武装起义。法国人民早就痛恨国王、教士和贵族,教士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其他各种人都归入第三等级。第一、第二两个等级的人数不过2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但是他们有钱有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他们的总头子。他同僧侣、贵族狼狈为奸,弄得民不聊生。18世纪后期国王和他的大臣们眼看国库空虚,就用尽一切办法搜刮钱财,好继续吃喝玩乐。为了这些他还在年召集已经停止1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可是第三等级的代表识破国王的诡计,他们趁开会的时机提出两点要求,第一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第二改变按等级分配表决权的办法,要求三个等级共同开会,按出席人数进行表决。国王路易十六听这些要求后暴跳如雷,认为第三等级大逆不道,他偷偷把效忠王朝的军队调回巴黎,准备逮捕第三等级的代表。消息传出来以后巴黎人民群情激愤、怒不可遏,于是酝酿很久的一场大革命就这样爆发。
(四)年7月1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到了14日的早晨人民就夺取整个巴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到巴士底狱去!”起义队伍中响起呼喊声,起义者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巴黎的最后一座专制堡垒。守卫巴士底狱的士兵从房顶上和窗户里向起义者开火,塔楼上的大炮也开始轰击,冲在前面的起义战士被暴风雨般的火力压住而无法接近巴士底狱,大家就从周围的街垒向巴士底狱还击。他们没有大炮,只有从各处寻来的一些旧炮,甚至几百年前铸造的长满铁锈的古炮也加入战斗行列。他们没有炮手,只有一些自告奋勇的人出来开炮,一个名叫肖莱的卖酒人居然成了炮手。然而这些古炮和旧炮在被战斗激发起昂扬情绪的起义者手里终于发出轰鸣,一排排炮弹撞击在监狱墙上,打得烟雾弥漫、砖屑纷飞,可是因为围墙太厚还是无法攻破,而起义者已经有了巨大伤亡。
(五)1个小时过去后战斗没有什么进展,围攻巴士底狱的人却越来越多。人们十分着急,有的人干脆拿着两个火把,勇敢地冲到拱门前把要塞的卫兵室和军人食堂点着火,可是对于要塞和塔楼还是毫无办法。一个假发制造师想用火把点燃要塞的硝石库但没有成功,有人喊道:“用磷和松脂混在一起烧敌人的大炮!”但是炮位太高根本够不着。这时候从阵地后面又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大炮和真正的炮手!”于是大家镇静下来都在等待着、张望着,两个多小时后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被拉来,有经验的炮手也找到了。不一会儿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一部分守军终于举起白旗投降。吊桥徐徐放下,起义群众冒着另一部分拒降的守军射来的弹雨冲了进去,解放被关押的七名囚犯。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废除一切旧义务”的“八月法令”,紧接着又通过著名的《人权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人身自由,权利平等”的原则。
(六)国民自卫军是1~年的法国非正规军和城市民兵组织,年7月1日巴黎选举人会议决定建立4.8万人的有产者自卫军,以团、营、连按地区编制。14日这支军队参加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起义胜利后任命M.-J.-P.-Y.-R.de拉法耶特为总司令,定名国民自卫军,他们戴红白蓝三色帽徽以别于戴白帽徽的王军。各大城市群起仿效建立国民自卫军,法国大革命中国民自卫军逐步制度化,在拉法耶特率领下国民自卫军曾参与枪杀1年7月17日在马尔斯校场集会的群众。A.J.桑泰尔任总司令时积极参加2年8月10日推翻王政的起义,年5月1日~6月2日F.昂里奥率国民自卫军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5年10月国民自卫军因参与葡月暴动被拿破仑·波拿巴击溃后解散。葡月十三日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热月党人统治时期保王党为恢复君主政体而举行的暴动,因发生于共和四年葡月1日(5年10月5日)故名。《法国一七九五年宪法》以及随后颁布的特别法令规定五百人院和元老院中三分之二的成员必须从现任国民公会的成员中选出,从而粉碎保王党人企图通过议会途径恢复君主政体的阴谋,于是保王党人决定动用武力。葡月1日巴黎两万多名保王党人举行暴动向国民公会进攻,国民公会指令巴拉斯指挥武装部队镇压。巴拉斯起用年轻将领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用大炮轰散叛军,结果保王党人留下二百多具尸体后仓皇逃窜,暴动被镇压,这一事件对拿破仑以后的发迹起了重要作用。
(七)法国一七九五年宪法又称《共和三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三部宪法。5年8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维持《法国一七九三年宪法》的共和制。但它取消普选制,规定很高的选举财产资格。规定立法权属于两院制的立法团,五百人院享有创制和讨论法律权,元老院由二百五十人组成,享有批准或否决法律权,议员年龄必须在四十五岁以上。两院由两级制选举产生,任期三年(每年5月改选三分之一的代表)。行政权由五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行使,督政官由五百人院提名。元老院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每年改选一人。五人地位相等,轮流担任主席,任期三个月。9年雾月十八日政变后被取消。法国一七九三年宪法又称《雅各宾宪法》、《共和元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专政时期公布的共和制宪法。年6月24日由国民公会通过,8月4日全民公决通过。它包括由罗伯斯比尔起草的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三十五条,宪法本文一百二十四条。宪法规定法国是中央集权制的共和国,社会的目的是公共福利,政府是为保障人民享受其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权利而设立的。公民享有人身、信仰、出版、请愿、结社的自由以及劳动权、社会救济权和受教育权,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反抗政府压迫的权利。年满二十一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最高立法权属于每年由直接选举产生的立法议会,行政权属于立法议会从各省候选人中选出的由二十四人组成的行政委员会,它对立法议会负责。鉴于当时斗争尖锐的政治局势,该宪法始终未付诸实行。
(八)第一帝国于年重组国民自卫军,作为各郡有产者民兵,高级军官由皇帝任命。复辟王朝查理十世于年解散国民自卫军。七月革命胜利后重新组建,年2月国民自卫军参加推翻七月王朝的革命,后被临时政府利用镇压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年国民自卫军改组,不再按常备形式建制。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溃败,政府被迫于9月5日征集国民自卫军担任保卫巴黎的防务,决定新建60个营,每营0人。巴黎人民在周内组成个营,建立工人武装,许多革命者当选营长。国民自卫军积极参加保卫巴黎和争取建立公社的斗争,1年月15日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正式成立,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之前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是巴黎的唯一政权机关,巴黎公社建立后第二天(月29日)就颁布法令,以人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国民自卫军改建为巴黎公社的人民武装,为捍卫巴黎公社作出贡献,公社失败后1年8月国民自卫军被梯也尔政府强行解散。
八月法令
(一)八月法令是法国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会议颁布的法令,于年8月4~11日陆续通过。中心内容是宣布一切封建义务全部废除,无偿废除农奴制和源于人身徭役的封建义务,取消贵族地主的免税种超经济剥削,废除贵族地主的养鸽、养兔和狩猎权,提出一切公民在纳税和教会任职上实行平等,但农民承担的最主要的封建义务是地租和实物贡赋却要通过赎买才能解除。巴黎革命胜利后制宪议会成为国家立法机关和实际上的革命领导机关,领导制宪议会的是三级会议期间带头进行反抗王权斗争的那些活动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米拉波、西哀耶斯、巴那夫、拉法耶特、巴伊、迪波尔、拉梅特兄弟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人始终坚持君主立宪的主张,故而称为君主立宪派。
(二)但在革命初期并没有派别的划分,议会代表基本上都是主张立宪君主制的,并没有人提出共和主义的口号。制宪议会就是在君主立宪派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制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是八月法令,制宪议会本来在起草《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但是风起云涌的农民暴动促使它不能不改为首先研究废除封建制度的问题,于是在8月4日至11日通过这个著名的法令。8月4日晚法学家塔尔热动议制定强硬的恢复农村秩序的法律,贵族代表诺阿伊子爵却提出反对意见,他主张要使农民放下武器就应该无偿废除残存的农奴制和人身劳役,一切人都按收入纳税,与土地相关联的封建义务可以允许赎买。埃吉永公爵当即支持这一提案,代表们也纷纷表示赞同。随后很多贵族代表和教士代表接踵走上讲坛,提出要废除各类不合理的特权和赋税,包括教会什一税、贵族狩猎特权、养鸽特权、领主裁判权等。会场上情绪高昂,会议开了一夜,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
(三)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按规定无偿废除的有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法令宣布要制定“全国性宪法”,此外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