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杀四方看看三国时期的版图扩张,数数那些
在很多人的眼里,三国时代是一个内乱纷扰的时代,三国时代,虽然群雄辈出,但是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叫嚣什么“内战无英雄”,借此映射某些战争。今天,子梦就和聊聊三国时代的外战。用历史事实让那些别有用心的漂亮国潜伏特务一记响亮的耳光!
首先说东面。
众所周知,东吴在三国时代发现并殖民了台湾。这一点上,几乎没有疑问,不仅如此,连台湾人也认可了这种说法。台湾大宇游戏轩辕剑里,女一就是东吴郡主孙尚香的义女,就可以理解关于“台湾是东吴发现的”文化情节的一种背影。
当然,受历史局限和航海水平的制约,东吴仅在台湾驻兵,并没有记载派驻官员,但却是揭开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开端。
而对于中华三国对东的扩张,除了这件大家人所共知的台湾,还有一个人也值得一提,他就是不怎么出名的民族英雄——毋丘俭。
毋丘俭是曹魏后期的名将,本是曹植的文学侍从,深受曹植指点。让毋丘俭具备了文武全才,在跟随司马懿击败公孙渊之后。毋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守坚固的丸都城。
毋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但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公元年(正始六年),毋丘俭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随后,毋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毋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
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毋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年5月回师凯旋。(注:年毋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毋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再说北线,由于北线面临蒙古草原,曹魏政权一直都对其采取严格的军事政策,首先,为了彻底击败袁绍,曹魏在曹操轻骑突袭的条件下,重创乌桓,消灭了其部落主力,并内迁其人民20多万入关。这种民族政策虽然有效的防御了少数民族军事部族对中原的骚扰,但是让人民背井离乡,改变文化,也加剧了民族矛盾,成为五胡乱华的隐患。不仅如此,曹操还将北伐作为了磨砺将帅的试金石,其子曹彰多次远伐草原,并内迁了许多匈奴人口,其中就有后来汉帝刘渊的部族。
曹魏政权到了魏文帝时期,全面加速生产,于是政策上产生一些变化:
《三国志》有载:“文帝(曹丕)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自高柳以东,濊貊以西,鲜卑数十部,比能、弥加、素利割地统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豫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
对于北方的外族,多采用制衡的手段,但是对于西面的敌人,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黄初二年,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组成联军在河西作乱,魏军进讨诸胡联军,大获全胜,平定河西,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破胡告檄传到洛阳后,曹丕非常高兴,大笑说:"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此战重新打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往来的道路,次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曹魏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与此同时,蜀汉也在积极探索向西扩张的可能性,但由于马超早逝以及诸葛亮的高瞻远瞩的前瞻性民族政策,一直没有军事实质上的突破。但南边就不同了,以平叛为由,诸葛亮出兵云南南部,并迅速战力脚跟,割据势力在诸葛连弩标准配置的中央军打击下,很快就平定了。
以此为契机,诸葛亮多路出击,先后将国土拓展到缅甸、越南等地,最远打到印度,但由于蜀军次年就要准备北伐,诸葛亮改变军事政策,以不留人,不留兵,本地自治为原则,以先进的文化感召异族,帮助他们脱离落后和贫困,并将诸葛菜、茶叶、馒头、小麦等作物和制品业传入这些地方,因而,这些地方对于中华文化的忠诚度很高,甚至到了晋朝,还有人认祖归宗。诸葛亮不仅不是一个侵略者形象,而且还被人民供奉为“茶祖”天神。
蜀国南方的安定,让诸葛亮腾出手来北伐,一展自己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和才华,而攻心为上的民族政策,也为后代安定边疆,提供了一个最有力也最实用的范本。宋代名将曹玮更将这种政策运用于吐蕃,这就是有名的“十万胡尘一战空”。
汉文化的核心不是劫掠,不靠攻城略地来激发士兵的贪欲和进取心,而是通过制度和文化的优化,让少数民族自觉的靠拢到文化这条航船上,实现共同富裕,这从某种意义上,与我们现代倡导的民族共同复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