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缅甸,怼天怼地怼自己,乱贯古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之个性,观察其历史走势,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
中南半岛诸国,缅甸非常独特。像越南,心比天高,总是想当霸主而不得。像泰国,看起来很乱,其实犹如形散神聚之散文。缅甸有着自己的特点。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按照通常印象,佛教世界比较温和。但缅甸不是,很乱。
虽然缅甸很乱,但贯穿缅甸历史的,其实是一个“怼”字。缅甸曾经怼元、怼明、怼清、怼英、怼印度;怼完这些之后,又自己怼自己,把自己怼得一片混乱一团糟。
如今的缅甸,动荡不止,经济发展不理想,就和这个“怼”字有关。因此在佛光之下的缅甸就形成这样一个循环:因怼而乱—因乱而怼—越怼越乱—越乱越怼。
年10月,缅甸中央政府与8个地方武装组织签署《全国停火协议》,这本是一个里程碑。但是依然没有消停下来。
年7月25日、8月5日缅甸政府军在掸邦贵概镇区、若开邦拉代当镇区查获黑市价值上千万美元的毒品和弹药等物资。若开军因损失巨大及军事挫败而不满,与德昂民族解放军和果敢同盟军,也就是缅北联合阵线,一起反击。
战争阴云始终笼罩在缅北上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轻易消散。整个喜马拉雅山以东的亚洲,除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就数缅北最乱。
缅甸为什么自己对自己这么狠?说到底就是民族矛盾复杂与发展落后这两条。但是要把这两条弄清楚,则需要一番周折,重新认知缅甸。
缅甸新认知
要重新理解一个国家,通常需要从三点入手:地缘格局、种族演变、精神思维。
从地缘角度看,中南半岛和云贵高原密不可分。
中国地势为西高东低,大河从西向东流。中南半岛在云贵高原之南,地势北高而南低,河流从北向南入海。而中南半岛的大河,大部分从中国境内流出。
流向越南的红河在中国境内叫元江,入海处形成红河平原,为越南北部核心地带,河内就在那里。
流经老挝、柬埔寨、泰国的湄公河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入海处为湄公河三角洲,为越南南部核心,胡志明市就在那里。
流向缅甸的萨尔温江在中国境内叫怒江;伊洛瓦底江东源在中国境内叫独龙江。二者滋养了缅甸大部分地段,为缅甸生命之河。
所以不论从地缘走势看,还是从河流的流向看,位列中南半岛的缅甸,和中国是天然的近邻。地势与河流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基础硬件,种族会在其上迁徙。
从种族角度看,缅甸同样和中国关系密切。
如今缅甸的主体人口为缅族,其前身为古代羌人中的一支,叫白狼羌。他们原本在川藏一带游牧,其中的一部分向南迁徙,沿着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南下进入缅甸境内,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缅族。
顺便说一句,中南半岛上的孟人、泰人、占人等民族,都是沿着云贵高原南流的大河南下,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学会农耕,演变成如今这个样子。
在古代,种族随着大河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从公元7世纪开始,随着吐蕃的崛起,白狼人南下力度大增,缅族开始壮大。
虽然地缘和种族层面,缅甸和中国很接近,但是在精神世界,缅甸接受了从印度半岛而来的佛教文明,而不是华夏世俗文明。这是为什么?
中缅简史
历史上缅甸曾经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度,一度险些成为中南半岛的小霸主。
公元3世纪,缅族人在伊洛瓦底江河口三角洲建立了骠国,虽然是个具有国家性质的政权,却是很小很穷很落后的那种。年,骠国王子舒难陀携带乐师乐器等前往大唐进行友好往来。但30年后,骠国被强大起来的邻国南诏所灭。大致相同的时代,孟族人建立的几个城邦在年融合后成蒲甘王国,并于年向北宋朝贡。
但此时的缅甸仍然只是一个穷困落后的小国。
缅甸命运的改变,始于阿努律陀。他在年成为蒲甘国王,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阿努律陀完成了前人从未做到的事——他首次统一了缅甸,疆域基本和现在相当,缅甸终于不再是四分五裂零零散散的城邦小国。
阿努律陀的地位之于缅甸,相当于丰臣秀吉之于日本,被称为缅甸“三大民族英雄”或“三大帝”。同时在文化上,缅甸独尊佛教,建造了一系列佛塔,被成为“缅甸阿育王”。缅甸的文化也便由此而成型,其很多著名佛塔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
阿努律陀为什么会独尊佛教而不是如越南那般引入华夏文化?原因大致有两个:
其一,缅甸在中南半岛最西段,离古印度地区只隔着诺阿山脉。在缅甸强势的时代,还曾占领过如今的印度东北部。诞生于印度的佛教,很早就通过陆地传入缅甸。尊佛教,也算是尊重历史文化。
原因之二,华夏地带大部分时间都是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缅甸原本已经是藩属国。如果引入华夏世俗文明,有被同化的风险。古印度相当于一个散乱的邦联,不用担心被兼并。尊佛教,有利于保持自身独立性。这是政治上的战略考量。
所以缅甸虽然是佛国,却有一颗热爱独立自由之灵魂,并且愿意为之而战斗。这种隐藏在佛光之下战斗的灵魂,成了缅甸怼天怼地怼自己之根源。
缅甸虽然不大,但是战斗起来却惊心动魄。
爱斗的佛国
翻看一下缅甸战斗史,斗得全部都是大国与超级大国。
缅甸第一个对手是大元。话说忽必烈建立大元之后,派遣使者到蒲甘招降。蒲甘国王不理会。元兵来攻,双方在年爆发了著名的“牙嵩延之役”。当时蒲甘派6万步兵、2千头大象和少量骑兵,元兵只有1.2万骑兵。元兵退入森林,躲在树后对着进攻而来的大象射箭,受伤的大象四处乱窜,踩踏自己的士兵。元兵乘胜追击,蒲甘大败。面对大元这样的庞然大物,蒲甘败,那是情理之中。但蒲甘能撑十几年,到年才灭,还是值得尊重的。
缅甸第二个对手是大明,双方彼此攻伐几十年。最终以缅甸沦为藩属国而告终。明朝末年,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带余人退到缅甸瓦城避难,遭遇“咒水之难”。随后朱由榔死于吴三桂之手。
缅甸第三个对手是大清,和明朝一样,双方斗了几十年。到年主动向清朝称臣朝贡,成为清朝藩属国。缅甸向清朝贡目的:主要是防止清朝干涉缅甸占领(今天的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一带。印度东北部和缅甸毗邻的阿萨姆族,实际上是傣族的一支,应该是沿着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迁徙到南亚大陆。
直到年,缅甸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阿萨姆地区,抬头一看发现英国人正虎视眈在前面。于是缅甸迎来第四个对手,大英帝国。年到年,英国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缅甸拼死抵抗,无奈实力悬殊,最终被占领,国王一家被流放到印度。
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从此以后,印度和缅甸变成一家子。大清虽然表达了外交抗议,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小弟被抢走,最终仅争取到“缅甸对大清的十年一贡”这么一项象征性果实。
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发源地,但是佛教在印度几乎销声匿迹。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少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佛教沦为非主流信仰。所以信仰佛教的缅甸被并入印度之后极度不适应。英国为开发缅甸,从印度向缅甸大量移民。这些移民的涌入与缅甸人产生激烈冲突,年缅甸爆发反对印度移民的暴动。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缅甸怼印度。
为缓解矛盾,英国只好更新统治方式。
首先英国允许缅甸政府民选首相,后来创建了一套缅甸宪法,允许缅甸自治。从此缅甸脱离英属印度,成为英属缅甸。但是历史并没有留给英国人多少时间。
年日本横扫东南亚,缅甸成为日军占领的最远的殖民地。
日本支持缅甸傀儡政府从英国手中夺回自己的“主权”。当然缅甸人不认同这个政府,就和它斗。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介入缅甸作战。
从到年,中国远征军在以缅甸为中心,滇西和印缅边境为两翼的东南亚战线上,强度怒江、血战腾冲、攻克猛拉、围剿松山……年5月1日,孙立人率新一军占领仰光,缅甸全境光复。这阶段相当于中国帮缅甸怼日本成功。
随后缅甸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完成怼英国的最后一步。年英国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从此以后,缅甸彻底放飞自我,再也没有国家需要缅甸去怼去战斗。
但缅甸的战斗细胞停不下来,开启了自己怼自己的历程。
好好建设发展不好么?为什么要内斗呢?
历史惯性
仔细看下,还没有哪个国家如缅甸这般,和这么多大国战斗过。而且缅甸战斗起来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不论败多少次,败多惨,总能起死回生,满血复活。
这上千年的历史惯性延续下来导致两个后果:
其一,缅甸只有反抗的历史,而没有自我建设的历史。这就好比战士很难突然变成农民。
其二,缅甸内部矛盾极为复杂。当初有支持英国,也有反对英国;有支持日本,也有反对日本,留下一系列派系。再加上民族矛盾,犹如一团乱麻。
二战后的缅甸政府根本就没有通盘考虑问题,将不多的资源用于加紧建设缅区。这导致其他民族不满。缅族内部,缅共认为自己被排除在国家事务之外,颇为不满。
独立三个月后,和平犹如昙花一现——
缅共开始武装抵抗缅甸政府;
萨尔温江下游的克伦族开始为民族独立而战(现在要求区域自治),缅甸内战由此开端。
萨尔温江上游掸邦地区的果敢等民族武装力量加入反抗政府军阵营。
此后的缅甸政府,不论是民主政府还是独裁政府,始终无法解决问题。缅甸人陷入自己怼自己的境地中无法自拔。到现在为止,缅甸仍然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其实大家都明白,发展是唯一的良药。但是在缅甸历史上,只有和大国的战斗基因而没有发展基因。
既然缅甸没有经济建设基因,唯一靠谱的选择,就是依赖大国培养发展基因。
最好的办法就是融入中国经济圈:缅甸可以搭上中国的经济列车,依靠发展缓解民族矛盾;中国可以直接出孟加拉湾,从东北部对印度给予制衡。——双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