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大清每年国防预算的开销是多少
本期将和大家聊一聊清代的军费以及国防预算占比情况。
清朝时期的军费支出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辖省的军费和京师的军费。
在清代官方文件中,把直省军费称为“兵饷马干数额”,简称“饷干之款”。
直省军费主要用于驻防满洲八旗和汉军绿营,根据《大清律例》的记载,历代的数额有很大的差异。
顺治八年的人口为万,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为万,雍正十三年的人口为万,乾隆十五年的人口为万,道光二十九年的人口为万。
从雍正十三年起,直辖省的军事开支基本保持在万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字可谓十分巨大。
如果细分到各个省份,军费支出的差异就更加显著了,其中陕西、甘肃、江南、广东、福建五省支出最高,都在万两以上。
而云南、贵州、江西三省则是支出最低,都在50万两以下。
从清朝初期到乾隆时期,各省直接支出的军费逐渐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兵员数量的增加。
康熙五十七年增设了河南开封的驻防部队,同年还增设了成都的驻防部队;雍正五年增设了陕西潼关的驻防部队;雍正七年增设了山东青州的驻防部队,诸如此类。
雍正朝晚期,由于直省军费开支的增长,朝廷承受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乾隆登基后颁布了谕旨裁减军队,这次共有三万余名绿营军被裁减。
乾隆时期初至中期,随着战争规模逐渐扩大,随后又陆续增加军力。嘉庆时期,全国军队规模基本稳定在80万人左右,军费支出也趋于稳定。
首都的军费包括在首都禁卫军、沈阳、长春、哈尔滨驻防以及各陵寝、围场等军队。在康熙年间,京师的军费支出大约在万两左右。
到了乾隆时期,这个数字持续上升,仅在京师禁旅八旗就有万两,再加上巡捕务五营、陵寝、围场以及盛京、吉林、黑龙江驻军,总数已经超过万两。
如此庞大的支出,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乾隆朝的大学士、同时负责户部的梁诗正曾经说过:
京城的各种开支总共需要一千一百二十万两白银,收入不够支出,这种情况年年都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八旗军饷庞大,导致支出过多。
自乾隆朝开始,清代直省与京师军费两项开支基本稳定在每年万两左右的水平。
清朝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地丁、盐税、关税和各种其他税收。因为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导致年收入也会有很大差异。
乾隆朝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按照平均数计算,每年大约有万两左右。嘉庆、道光时期的国力也保持在万两左右的水平。
如果以两为单位,那么军费支出大约占了60%左右,这个比例相对于现在来看,简直令人感到恐怖。
清朝和其他历代王朝一样,都奉行“入多出少”的财政原则,保持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稳定比例。尽管投入资金军事开支巨大,但通常情况下,不会导致财政危机。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及乾隆朝国库收入时,常会提到余万两这个数额,但实际上户部的净收入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根据规定,各省的军费支出已经从地方财政中扣除,各省所寄往京师的多数为其他收入。
以乾隆年间的三十一年为例,当年的田赋和地丁银总收入为万两,仅略高于军费支出。
太仓户部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盐税、关税、杂税等项目,乾隆三十一年财政总收入为万两,减去官员工资和各项支出后,国库实际收入仅为一千余万两。
根据部分资料记载,自康熙朝开始,国库收入基本上都在总征税额的25%左右。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发生重要的军事行动,就需要额外从国家的财政中取出资金。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被称为“十大武功”,但事实上这些武功都是建立在财富积累的基础上的。
金川之役支出9亿两,准回之役3.3亿两,缅甸之役0万两,台湾之役1亿两,安南之役2亿两,廓尔喀之役1.1亿两,总计达到15亿两,消耗了国库15年的积蓄。
更加荒谬的是在乾隆、嘉庆时期发生了川楚白莲教起义,据统计这次战役共计耗费了2亿两军饷,乾隆一生积累的库银也随之耗尽,从此也意味着大清盛世的结束。
清朝时期的财政主要用于军事支出,因此国家没有剩余资源用于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情况并不是清朝独有的,宋、明时期同样如此,这也是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深度好文计划#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