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器丨黄飞鸿手中的致命武器,白娘子身

很多年前,我还不是老黑,更没有成为黑爷,在大山深处,是个纯纯的小白;“白”得甚至不知道去追求隔壁村长家的姑娘,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她们可能已为人妇。我本山人,只有打消这个念头。山里人,没见过世面,家里用的东西多是“洋”字派,比如洋火、洋缸、洋碗、洋盆、洋桶等等。洋货有个好处,耐摔,锅碗瓢盆之类使用率较高的器具,不小心掉到地上,哪怕面目全非,依然五官俱全,不至于像陶瓷,掉到地上就支离破碎、粉身碎骨。听长辈说,之所以姓“洋”,是因为外国货。而洋伞是个神器,听得多,见得少,用得更少,老人过世、青年结婚的时候才能一睹芳容。那个年代,洋伞在山里毕竟算一种奢侈品。没有洋伞,照样可以度过雨天,山人自有妙计,竹叶笋壳做斗笠,棕皮缝成大衣裳。斗笠俗称下雨帽,棕皮缝制的叫蓑衣,都是很好的雨具,全副武装起来,就是孤舟蓑笠翁的形象。很多年后,我形迹可疑的四处流窜,看到女人们在光天化日、烈日炎炎之下,手持洋伞,招摇过市,只留下一股淡淡的香。我才觉得“洋伞”应为“阳伞”,下雨的时候,打伞避雨,是雨伞;大太阳了,用伞遮阳,就成阳伞了。如今我这么黑,想必是小时候差了一把防晒的洋伞吧。直到我参观了中国伞博物馆才知道,伞在中国历史悠久,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作为生活用具的伞,都源自中国;伞真正进入欧洲人的生活,已经是17世纪中叶的事了。伞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目前尚无清晰的定论。中国伞博物馆的资料显示,伞的发明是受小孩在雨天头顶荷叶挡雨的启示。作为从小几乎没用过雨伞的山里人,这点我深有体会。晴天放牛,无视长辈“爬树都要带雨具”的警告,不带雨具,兀自出门。天很热,和小伙伴们光溜溜在山间玩耍着,那雨不打招呼,突然就来(不是说来就来,它可没说要来)。山里没有荷叶,多的是芭蕉树,我们躲在宽大的芭蕉叶下,雨打芭蕉沙沙响,结果当然落汤鸡。与此殊途同归的另一种说法是,雨伞的发明,归功于周武王。多年前,武王带兵打仗,路遇酷暑,士兵摘荷叶遮挡阳光,并说如果能随时带着荷叶就好了。周武王深受触动,命工匠研制,于是有了伞。民间更流行的版本里,伞的发明跟木匠先师鲁班和其妻云氏有关,这是夫妻档,就像云南的过桥米线一样。某日,鲁班夫妇在山间亭子里避雨,鲁班想如果能造一种像亭子一样可以遮阳避雨且能够随身携带的东西就好了。所以发明了雨伞。又传妻子云氏,见鲁班经常风里来雨里去,十分心疼;便仿亭子原理,制造了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的伞,送给丈夫。伞的传说五花八门,伞的演变历史久远。最初用于遮阳避雨的,是一种不能开合,名叫“盖”的工具,就是皇帝撑在战车上的“华盖”,是荣誉和权力的象征。从中国伞博物馆里的信息来看,伞是从斗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笠有长柄者谓之簦”,“簦、笠,皆所以御雨也;大而有把,手持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装了长柄的斗笠,其功效、形制,想必和如今的雨伞差不多吧。古时候,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伞都具有很强的等级性,是身份的象征,什么官阶、什么人用什么颜色、多大的伞,都有严格规定。皇帝出行用华盖,天子用红黄颜色的伞,官吏使用青色,庶民只能用油纸伞。这种等级森严的用伞现象,同样在古埃及和巴比伦文化,以及日本、泰国、缅甸等地普遍存在。盛产竹子和多雨的南方,对伞的需求和依赖很大,促进了中国伞业和油纸伞的发展。浙江、四川、湖南、江苏、福建、云南等地,有大量人员和作坊,生产油纸伞。他们削竹为伞骨、伞贴面,糊以纸张,涂上桐油,增强避水性,制成油纸伞。棉纺业兴起后,棉布和丝绸为伞面的油布伞出现了,从使用的功能性或者审美的观赏性,都比油纸伞强得多。雨伞虽小,却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古时候,它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现如今,又被赋予了团圆吉祥、多子多孙、辟邪消灾、祈福积德的意义。在我们山里,老人过世,装棺升棺后,会在上面悬挂一把撑开的黑色雨伞。青年结婚,新娘从娘家被接出来,也会打着雨伞,一直到入新郎家门。实际上,不止我们山里,迎亲送嫁,伞都被广泛运用。同样是一把伞,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手里,有完全不一样的用处。黄飞鸿拿着雨伞,平时可能是手杖,关键时刻就变成致命武器,在穷凶极恶的众匪中,力挽狂澜,救出十三姨,抱得美人归。而于许仙和白娘子而言,那是定情信物;他们以伞为媒,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传颂千年。如果我有一把伞可以防晒,法海你不懂爱啊……想起来都是泪。伞在中国的历史这么久,我却误把“阳伞”当“洋伞”。从中国伞博物馆得知,直到17世纪中叶,欧洲的伞都是十分笨重的,实用性很差,与其说是遮阳避雨的工具,不如说是显耀身份的象征。随着弧形钢骨伞架的研制成功和多种伞面面料的出现,雨伞日趋普及,终于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寻常用具。在使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实用性、便携性、防水性、防晒性等方面,不断改进。纺织技术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加剧了这种改变;油纸伞、透明伞、太阳伞、折叠伞、广告伞……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这场革命反过来猛烈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手工制伞业,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金属伞迅速取代传统的油纸伞,成为伞的主流。大红油纸伞虽然依旧美丽和生动,但终于进入非物质文化的名单,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游览中国伞博物馆,颠覆了我对伞的认识,不虚此行。图文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独立摄影师、自由撰稿人,旅行玩家、自媒体人。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腾讯、凤凰、百家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4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