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天子文韬武略,亦有隐患留存后世明

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第五代皇帝,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永乐九年(年)被成祖立为皇太孙,钟爱异常。其父仁宗的皇太子地位,也是因为有这么个好儿子、“好圣孙”,才得以稳固。

洪熙元年(年)五月,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宣德十年(年)正月,宣宗去世,一共当了九年半的皇帝。

在位期间,宣宗基本继承了永乐、洪熙年间的清明政治局面,重用“三杨”、蹇义、夏元吉等数朝老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明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民间得以安居。

宣宗本人颇知民间疾苦,经常以历史上注重民力、爱惜百姓的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等帝王勉励自己;而以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导致国家衰落、甚至社稷覆亡的汉武帝、隋炀帝等奢欲帝王为反面例子,以警醒自己。并因此总结出经验:国家之兴盛,在于休养生息、百姓安定;而国家衰落,必由于大兴土木、妄动兵戈。

为了显示与民休息的决心,宣宗首先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并说:“人君节俭,则户口日繁;财赋自然充足。”日常宫中器物用度,均减少供应,够用即可,不再多置办。仁宗及宣宗自己的陵墓,也是按照简朴风格,仅仅数月就完工,不再耗费极大物力人力。

宣宗执政期间,能够约束自己,虚心纳谏,做到亲贤臣、远小人,整肃纲纪、明辨是非;政治较为开明,社会也比较平稳,百姓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宣宗本人的确可以称为有作为的贤君。

但是人无完人,即使如同宣宗这样相对有成就的皇帝,同样也存在这一些缺陷,由于其施政的失误,及政策的缺陷,总还是为后世留下一些隐患,其中有的甚至遗患无穷,具体来说,似乎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弃守交趾;

交趾,是今天的红河流域,自汉武帝时期起,就归属于中华中原王朝,历时千年之久。晚唐五代时,中原混乱,力有不逮,所以交趾趁机自立,割据独立。

永乐四年(年),交趾内乱,陈朝被胡氏篡夺。明成祖先是收留陈朝王子,后来又派兵把他送回,准备册立新王。但是胡氏途中杀害了陈朝王子,并同时对护送的明军多有杀伤,主动挑衅。

成祖大怒,立即发兵讨伐叛逆,第二年平定交趾叛乱,擒获胡氏叛臣,并废除王国,设立交趾布政使司,至此脱离中华四百多年的交趾重回中原版图。

虽然重新收回交趾,但是当地人已经独立四百年之久,对于中原认同感几乎不存在,再加上明朝管理当地的官员对于交趾横征暴敛,使得当地的百姓奋起反抗,多次举行起义,击败明军。而明军在交趾的驻军耗费巨大,所得却寥寥,实在得不偿失。成祖在世时,没有人敢于提出自交趾撤兵的建议。

永乐二十二年(年),成祖去世,之后继位的仁宗不过在位十个月就去世,所以,交趾这个拖累大明的摊子,最终就得由宣宗来解决。

自宣德元年(年)起,明军在交趾屡屡被当地反抗势力击败,丧师无数,国家耗费也愈加庞大。宣德二年(年),交趾人连续击败成山侯王通、安远侯柳升率领的明军,王通受伤,柳升阵亡。

当年十月,宣宗在听取了诸辅臣的意见后,决心放弃交趾,撤回驻守官吏军队,以摆脱这个给予大明极大负担的烂摊子。

宣德三年(年),在宣宗的决策下,明朝正式放弃交趾,撤退回国。虽然这一决策使得明朝在南方的压力和无休止的投出得以消除。

但是长远来看,明朝弃守交趾,却是使得当年成祖讨伐胡氏、“郡县安南”,以震慑西南诸藩国的举措半途而废。

明军自交趾撤兵,无疑是对叛乱者的妥协,也大大损害了大明国威。自此,西南各藩属不再对大明诚惶诚恐、恭顺低伏。而是逐渐起了轻视之心,此后西南麓川、缅甸等地、乃至国内广西、土司,都不再畏服,敢于主动挑衅大明,与宗主国兵戎相见。

这些后果,都是因为当年宣宗没有深思熟虑、坚决维护威慑政策。如果宣宗一面遣派宿将驻守交趾(如英国公张辅)坚持保土,一面并以安抚怀柔之策辅助,如同安定云南一样,守住交趾国土,则红河流域绝不会离开中华而自立。

宣宗考虑不周,为削减短期耗费、急于割舍“耗费巨大烂摊子”的交趾,草率撤军,成祖辛辛苦苦所收复的故土再一次失去,实在令人遗憾,这与宣宗失误的决断之是分不开的。

二、开办内书堂;

洪武十七年(年),明太祖在设立內官诸司衙门同时,也制定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翻令者斩”的诏令,制成铁牌,悬挂于宫门之侧,已警示后世子孙。

此后,建文、永乐、洪熙诸朝都遵照太祖制度,严格使用宦官,并限制其职权。虽然有郑和这样的名垂青史太监(明制,宦官诸司衙门首领称太监、副手称少监),但是在宣德以前,宦官的势力被严格限制,其干预政事的能力和条件都不存在。

宣德元年(年),宣宗在继位当初,就改变祖制,“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令大学士陈山等教授之”。每年都选取几百新入宫的小宦官,在大学士(后来是翰林清贵官员)的教导下,学习文化知识、儒家经典,经过数年的培养,其中优秀者会被补入宫内各职司任职。

宣宗培养宦官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其实是为了更加稳固地掌握皇权。自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黜丞相制度后,皇帝便亲力亲为、大权独揽,一人处理全部军国大事。太祖那样的勤勉之君,对于单独处理政事倒是可以完成。

即使这样,还是设立有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协助其处理政务。初期的大学士品级不过五品,工作职责也只是建议、以备咨询,职权不大,不足以威胁皇权。

永乐以后,面对诸多繁杂政务,皇帝渐渐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身边的秘书:诸大学士们,则开始更多地担负起日常政务的处理,获得了代皇帝做出决断(即票拟)的权力,地位权势日渐重要。明代内阁制度,由此开始成形。

虽然成祖、仁宗,乃至宣宗本人,与这些助手们关系十分融洽,平常相处也很相得,仁宗本人还是得诸内阁辅臣们的支持,最终才能继承皇位,对于这些辅臣们的感激之情绝不虚假。但这是以皇帝本人的优秀素质为前提,能够掌控住朝政大权,才达成的局面。

宣宗还没有登基前,就预见了之后内阁势力会越来越大,一定会成为皇权的制约和威胁,自己可以以充沛的精力和勤勉的执政来驾驭这些贤臣,但是不能保证日后子孙嗣皇帝也能有祖宗一般的精力和毅力,牢牢掌控皇权。

而目前的诸辅臣们也是贤臣,确实忠心无二,但是不能保证日后这个制度下,他们的后继者也能如同先辈一样,忠心无私,早晚会有臣子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而做出威胁皇权的事情。前代诸多权臣篡位,改朝换代,都是这个路数。

而宣宗想要破除这个局面,除非彻底废除内阁制度,但是他自认没有太祖那样的天分和勤勉,一人治理天下,实在是太难。即使下决心消除隐患,对于自永乐年间起就辅佐自己祖孙三代的老臣们,他又做不出像太祖那样全部清除掉的狠心事。

于是,宣宗有意扶持一股亲近的力量,来制衡凭借内阁制度而逐渐掌控朝政的文官集团,而且这股力量还必须受自己、以及后世子孙所控制;同时也有能力、有作为牵制文官集团。最合适的选择,自然就是日夜随侍身边、作为天子家奴存在的宦官集团了。

宦官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人,理所应当受皇帝信任,同时,他们身体残缺,没有后代,也不用担心会形成世袭家族。作为皇室奴仆,他们的利益与皇家是一致的,忠心度不用怀疑。如果加强他的知识,赋予他们处理政事的资格,那就是制衡文官集团的天然助力。

考虑到这些,宣宗才决定培育宦官中的“知识分子”,让他们熟知礼仪典故、儒家经典,日后好为自己分担政务处理。另外皇帝不方便直接出面与文官发生冲突,所有代表皇权出面与文官集团激烈交锋的事情,都可以由宦官首领代为出头,这样,皇权不至于被文官集团架空,而皇帝也可以减轻压力,更好地操控朝政。

宣德以后,內官大太监们如果要进入司礼监,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替皇帝分担政务,代行“批红”,基本都要出于内书堂的宦官学生中。由于教授他们的基本是翰林院的文臣,所学的知识及思想也严格遵循儒家传统教育。所以有明一代,內官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基本都是有学识、有见地的文化人,品德操守暂且不过,能力上基本是没有问题,也很好地承担了皇帝助手、秘书的工作。

但是,宣宗开办内书堂的制度,无论出于怎样的目的,最终制衡文官的目的也算达到,这项制度对于大明后世,确实遗祸不浅。宦官集团依仗皇权攫取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权力,客观上使得大明的政治结构发生极大改变,朝政自宣宗以后不再清明,后世皇帝怠政者居多,这使得宦官能够假借皇权操控朝堂,与文官针锋相对,争夺权力,国家因此施政混乱。

宦官中虽然也有正常人,但是居多的是因身体残缺而导致心理阴暗、乖戾的险恶之辈。他们掌握权力,有确实没有文官那样相对高的操守,贪婪的追逐私利,结党营私,给日后的大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无一不是因此而登高位,掌握权力,肆意妄行,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都是因为宣宗重用宦官,扶持內官而造成的后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82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