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白癜风治疗花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461911.html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吹。借问梅花何处落,风一夜满关山。”两国边境,塞外风光,惹人称羡。

院落的这一头,是中国关内的大好河山;那一头,是缅甸的莱湖美景。这种情况听上去像是在梦中,很难想象。但是,在中缅边境,瑞丽屯洪寨边,一户朴素的傣族农民的家中,这种生活却已持续了几十年。傣族农夫项补,在自家院子里,立起了中缅边界84号著名界碑。

国与国之间的国界向来是泾渭分明的,井水不犯河。但是,当中国与缅甸就边界问题进行磋商时,奇怪的一幕出现在工作人员的眼前——当他们到达中缅边界时,却发现两国原来商定的边界就在一条河中。

按照当时的技术,在江边立碑太困难了。暂时无能为力,两国便依规各退一步再立碑。这块界碑就是中缅84号界碑,建于家族庭院内,现已成为一道奇观。

84号碑立在项补家的一棵芒果树下。这座碑刻历经岁月的沧桑,一边可以依稀辨认出“中国”的字样,另一边,则是弯弯曲曲如流水的缅文。有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在这沉睡的数位英雄背后,为泱泱人民闭上了永远的眼睛。

然而现在这里却是一片宁静的景象。这两个国家的人都乐此不疲,赶路一趟,走一条路,喝一口井水,吃一锅饭。远方的青山绿水,似乎是在给这片充满宁静与喜悦的土地微笑。

进了项补家院,每次收2元钱。这是一座洋红的小楼,充满了傣族的异域气息,或许又增添了一些缅甸的元素。爬山虎绕着项补家的院落走了一圈,穿过84号界碑时也是面目全非。就像中国人家的藤蔓爬上缅甸的竹篱一样,缅甸邻居的母鸡跑到中国来生蛋,莫非是想要产卵。

这条国境线上有小道、田埂、沟渠等,蜿蜒曲折,你们我我我。不管是竹篱还是村道,都可能成为边界的一部分。

他家的菜肴只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种——菜肴烧好后在中国,睡觉时在缅甸,会客时在缅甸,上厕所时在中国。家庭国度,家国难分。但是项补对此并不感到惊讶。本地人早就习惯了这种情景,他们亲家,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就算是在外交场上,大国风云变幻,在这个小寨子里,项补家的大门也永远敞开着——他们就是这样互相关爱,互相信任。

肝胆每一次相逢,冰壶映月寒。在瑞丽,错综复杂的中缅边境,犹如锯齿般,但丝毫没有割裂两国人民的生活。一个界碑,把一个寨子分成两半,一个是银井寨,属于中国;另一个是芒秀寨,属于缅甸。

银井和芒秀像兄弟一样亲密,你我之间,阡陌交通,犬牙交错,鸡犬相闻。自古以来,这两个寨子就彼此通婚互市,文化和经济在相互交流中蓬勃发展。这儿曾经是央视《西游记》取景地,傣族特色与自然风光并存,缅甸风情与中国风味并存。

银井寨和芒秀寨的人世世代代和睦相处,情深意长。成群结队的大榕树,一个古老的基督教堂,见证了两寨人民的友谊。别具一格的景颇族民歌和舞蹈,泼水节是每年一度的盛典。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在瑞丽,缅甸的佛事活动一场接一场。古今之美,东西南北之韵,俗世的生机勃勃,古佛千年传承性的光辉灿烂,穷困潦倒的生活,却赋予芒秀和银井人开朗的个性。

芒秀寨人相对于银井寨人的乐观,更像缅甸人对佛教的虔诚。老母亲经常在这堵墙边扶着墙,艰难地走向卧佛,虔诚地跪在地上磕头。他们从口袋里掏出一袋零零碎碎的缅币,像宝藏一样献给佛祖,装进了功德箱。虽然缅甸人民的日子并不好过,但这种虔诚的态度却是令人感动的。

芒秀和银井的人们并没有因为他们身处边境线上而产生小心翼翼的感觉,相反,这里却有一种亲切宁静的朴实感。在重视下一代教育方面,两个村庄本来是同根同源的。

由于地处中国,银井村基础教育比较好,比缅甸那边要好,所以芒秀的缅甸村民都很高兴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学校读书,而且银井寨的学校里经常有来自缅甸的“小留学生”。每一天早晨,孩子们成群结队,背着书包,骑车到中国银井边防小学上学。

带上《出入境有限等候卡》——在这里,住在寨子里的人大多可以随意进出两国。在落日的余晖下,那些缅甸的孩子们放学后穿越边境回到缅甸吃晚饭。中缅友谊的光辉照耀着这些新一代的种子。缅甸儿童和中国儿童相处得很好,非常愉快。国家之间没有差别,只有纯真的欢声笑语和最纯真的友谊。对这些孩子而言,最好的礼物莫过于长久的中缅友谊。在边界安全的日子里,孩子们的笑容可以多维持一天。

当被问及她的国籍时,项补的女主人淡淡一笑,说她家里的人全属于中国。不过,随着远处悠扬的歌舞,女主人的眼中仍隐含着些许忧虑。边界这个词仍然在她心中留下了几分不安和忧虑,就像湖水泛起的涟漪。

但愿毕加索笔下的鸽子在飞过这片土地是,能为它们留下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和平。两地团结共发展

“邻里为邻,友谊长存,不老如青,不断如江。”陈毅元帅在中缅边境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希望两国人民团结互助,共同维护和平。

此诗现刻于银井寨铭牌上。随著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来,银井和芒秀相继进行旅游开发。对处于边境地带的两个寨子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商业之路。在地理位置上独具优势,中缅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融为一体,独具特色,

二寨的交界处,大榕树下,一刹那间,“一秋荡两国”这五个大字被印在一块巨石上。大石头后面,有一个漂亮的秋千。有人说,人只需轻轻一荡,荡出即是缅甸,荡回即是中国。如此独特的景点项目在瑞丽随处可见。如建在中缅边界上的一座金碧辉煌的金塔,象征着两国长久的友谊,永不破裂。一塔佑两国,更是当地人民和平共处的愿望。

一件衣服源远流长。边境线不代表混乱,相反,中缅边境是民风淳朴的好地方。夜不闭户是游客们所能感受到的好风气。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古老的小镇气氛反而让人想念。

在瑞丽,雨过天晴,古墓旁的萤火虫会飞入游人的车窗。在山清水秀的小城里,那些早已消失的都市慢节奏,依然保持着那从未被玷污的纯真。这是在中缅边境相亲相爱的人真诚的微笑,是一种少有功利心的缅甸佛教信仰。

与此相呼应的是,碧水蓝天的天空与宁静悠远的古寺,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都市人,都会因为回归自我而感到自在,心灵也会因为人性的朴素而得到释放。

大家都应该感受到边境村民的舒畅悠然。在这里,中缅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着这片世代相传的土地。村民们擦着眼泪笑着走过去,黝黑的皮肤是一种自然地和土地相依的状态。

城里人缺乏的灵丹妙药,就好像在这里补全了一样——当看到不同国籍但同样安于贫苦的人们在边境线上安然度过一生,生命的真谛才会惊叹不已,原来,安然漫步人间,也是一种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3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