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侵中国14年,为何打印度一次就放弃
年3月,日军朝着印度英帕尔展开了大规模进攻,日本对亚洲野心勃勃,攻打印度也不算稀奇。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那意志顽强、能在中国耗上14年的日军,打了一次印度后就不再进攻了。
这到底是咋回事?
印军啥时候变得这么强啦?
实际上这一仗相当关键,堪称是东南亚战场的转折所在。
今天咱们来谈谈这场被视作日军在陆战里最惨输的战役。
不少人觉得在年,日本攻打印度是被同盟国德国给支使的。
因为当时德军在欧洲被打得惨兮兮的。
这当口得琢磨个法子给欧洲战场减减压,最妙的就是让日本去攻打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把英军的力量牵制住。
那日本到底想不想打仗呢?
这会儿中国抗日的规模不断变大,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也对日军猛追猛打。
陷入泥潭的日军看样子不打算再分散兵力啦。
然而日军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印度对于他们来讲实际上特别重要。
只有攻打印度,才能够把控日本在亚洲极为重要的前沿阵地——缅甸的主动权。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很快就占领了大片南方的资源重地。
为了守护本土还有南方的资源重地,日本弄出了两个屏障。
一个是针对美军作战的东正面,凭借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当作屏障;
一个是针对英军作战的西正面,由缅甸、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以及苏门答腊形成屏障。
然而缅甸属于这道屏障的核心所在。
因为一旦掌控了缅甸,就能往前包围中国,截断援华的通道,还能威胁到英属印度。
退能把缅甸当作第一道防线,抵御盟军的反攻,保证后方的安全。
计划往往很美好,可现实总是充满变化。
自美军在瓜岛发起反攻之后,东正面的战局越来越糟糕。
不过日军的重点更多是在西正面的缅甸,可盟军显然也更重视缅甸。
只有把缅甸收复了,援华通道才能打开,印度受到的威胁才能消除,这样才能在东南亚和中国战场对日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日军为了保障缅甸的安全,从中国等战场调来了好多兵力,总共32万。
即便这样,日军依旧心里不踏实,害怕盟军打来自己没法应对。
于是日军打算在盟军全面反攻之前,先下手为强。
一方面于缅北阻挡中国驻印军与远征军的反攻。
另一方面去对付印缅边境南部的英军,并且从中部大力进攻印度的英帕尔盆地,把英军主力和基地摧毁,在英帕尔附近构建起牢固的防线。
当时印度已然是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根基所在。
要是没了印度,一方面英国的统治会被动摇,另一方面亚洲的盟军会陷入更不利的局面。
实际上,日军在年把缅甸占领了以后,就打起了印度的主意。
他们准备了很长时间,这次是志在必得。
谁能想到呢,进攻英帕尔这一招居然成了东南亚战场的转折点,差点把日本驻缅主力15军给全部消灭掉。
日本攻打英帕尔的时候信心满满,压根就没考虑过会失败。
之所以这么肯定,还不是因为之前在缅甸战役中他们把英军打得一败涂地。
骄横的日本人此后压根就没把英军当回事,从头到脚都是满满的蔑视。
尽管他们把驻缅部队里的强劲主力,也就是第15军的3个师团给派出去了。
然而指挥官牟田口廉也所制定的计划居然是轻装上阵搞奇袭,要在三周内拿下英帕尔。
这是不是也太张狂啦?
官牟田口廉也居然放出大话:“英印军比不上中国军队,只要大胆地搞迂回包围,敌军肯定会逃跑。”
既然很快就能取胜,那相应的后勤保障都得一切从简。
日军觉得准备三周最多的补给物资就足够了。
战役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跟日军想的那样顺利。
这让他们的轻敌心理进一步加重了。
事实表明,这会儿越是得意,往后就越是凄惨。
年3月8号,15军气势汹汹地渡过了钦敦江,就此开启了英帕尔之役。
日军很快从南北两边一起推进,分别抵达了英帕尔盆地的边缘,把英帕尔的守军给包围了。
然而,明明目标近在眼前,他们却怎么都没法从伯莱尔公路走出去。
两个月都过去了,这人还在原地兜圈子呢。
这伯莱尔公路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是山地大丛林,易守难攻,跟英军印军在这儿拼杀可太不利了。
再加上雨季来临,河水到处漫流,这就更加妨碍了日军的行进作战和后勤运输。
潮湿的丛林致使好几万日军患上了疟疾之类的疾病。
战士们身上长满了溃疡和脓疮,衣服老是湿乎乎的,干不了,到处都有蚂蚁等着咬他们。
日军怎么算都没想到这个绿色恶魔这么可怕,只能凭借“武士道”精神还有军官的严厉命令死扛着。
过了三个多月,他们才总算冲出丛林,来到了英帕尔的边上。
然而等着他们的却是英军早就构建好的环形防御体系。
日军因为粮弹短缺,人也精疲力竭,根本没劲儿发动攻击了。
英军靠着防御阵地,再加上有空军帮忙,火力特猛,补给也充足,把日军的好几次进攻都给打回去了,让对手的实力大大受损。
当时那一联队长只能叹气:“就凭咱们当下的实力,想去拿下这么一个环形防御阵地,简直就是拿脑袋往混凝土墙上撞。”
就在这个时候,英军展开反攻了,外线的部队把科希马夺了回来,跟帕尔盆地的守军一块儿,从南北两边夹击日军。
7月,日军差不多要垮了,只能统统往后撤。
所谓“撤退”实际上就是乱糟糟的全线逃跑,再次走进丛林小道的日军,既没吃的,又没药,还没弹药,只能咬着野草,在泥浆里费力地往前走。
有的被敌人追击时的炮火子弹击中,有的在密林里累得倒下,有的被浑浊的水流淹没,没了踪影,惨不忍睹。
十万大军到头来只有大概五万人狼狈地回到进攻的出发地,这在日本陆军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大溃败。
英帕尔战役对日军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实际上这场仗日本原本有着巨大优势的,可最后却打得稀里哗啦,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真让人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日军太轻视对手了,后勤保障也做得不好。
日军想着用三周拿下英帕尔,接着直接享用英军的补给物资。
说只需要准备三周的物资,可实际上,十五军连三周的物资都没准备齐全。
他们就带了一两周的粮食,弹药不超过两个基数,还有2万多匹的马、牛、象,以及好几千只羊。
就算把这些牲畜拿来当吃的,也就能撑一个月。
不过他们在印度待了四个多月,一个多月以后,后勤补给不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弹药没剩多少了,口粮差不多都用光了,士气低落得厉害,战斗力也大幅下降。
日军的后方基地位于缅甸的曼德勒,距离英帕尔最近的地方也得有上千公里。
再加上因为雨季丛林还有英军战机的缘故,日军能拿到的后方补给那是少得不能再少了。
那他们到底是靠啥撑下来的?
15军31师只能拿当地人种的陆稻来填肚子。
吃的倒是能对付,可弹药到后来是真没了,两个半月以后,31师就自己私自离开了战场。
另外两个师拼了老命打到英军家门口的时候,也都没啥力气了。
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英印军正劲头十足地等着他们把最后那点力气用光呢。
两相对比,那差别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英军有内线的优势,在英帕尔盆地啥都不缺。
营房、仓库、机场、工厂、医院等等,啥都不缺。
就算英军被孤立了,他们也能长时间作战。机动的战机既能给被包围的地面守军空投物资,又能炸掉日军的运输部队。
况且,他们还有一条能直接通往北面铁路中枢的公路呢。
路程就公里,能随时给整个印度补充军需物资。
英军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美,英帕尔的守军平均每天能获得差不多吨的空中补给,像香烟、甜酒这些东西都能享用。
兵力越打越多,从1个军3个师扩充到了两个军差不多8个师。
日本人太张狂啦,居然敢轻易地把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寄托在预想的胜利上头,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结局。
第二点,有关英军的战略决定。
这场战斗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英军一开始就猜到了敌人的心思,选对了决战的场地。
在日军出征之前,英军的侦察机依据各种迹象,把日军的打算给判断出来了,连进攻发起的日子、投入的兵力、行进的路线以及目标英帕尔,都弄得清清楚楚。
当时英军面临着三个选择,其一就是先下手为强,赶在日军行动之前渡过亲敦江跟日军一决胜负。
这法子虽说能让对方防不胜防,可也存在着后方补给线太长,还有疲惫渡江后跟日军打仗的弱点。
二是在亲敦江的西边等着,等日军过河过了一半的时候,给他们来个狠狠的打击。
这办法存在着后方补给线太长的情况,并且也只能消灭一部分日军。
三呢,就是让英军全都撤到英帕尔盆地,把力量集中在这儿跟日军展开决战。
把补给线太长带来的难题甩给日军,让他们在消耗里完蛋。
所以日军一开始能够毫无阻碍,其实都是蒙巴顿设下的诱敌深入的计谋。
他们盼的就是日军远离后方,好让英军在英帕尔来个关门打狗。
西方以及日本的史学家都说,这是日军在陆战历史上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斗日本输了,后果很严重,彻底改变了缅甸的局面,是东南亚战场的一个转折点,往后日军就慢慢走向全面崩溃了。
首先要说的是缅甸的日军主力。
英帕尔战役让15军直接少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其损失程度比瓜岛战役都厉害。
这可是日军的主力部队,把缅甸驻缅的鬼子的信心和士气给狠狠地打击了。
日军打印度的计划完全泡汤了,盟军在亚洲大陆那个最为重要的战略基地也被巩固好了。
因为英帕尔战役把日军主力给牵制住了,所以附近盟军战场进行得更为顺畅。
和中国驻印军在缅北胡康河谷打仗的日军18师,由于没得到原本期望的主力支援,所以一直往后退。
在滇西和日军56师对峙的中国远征军总算接到命令,开启了渡怒江的反攻行动。
日军在英帕尔彻底溃败之后,中国军队就再也没啥可担心的了。
从两面攻击日军,最终打通了援华的通道,把日军对中国持续两年多的战略包围给解除了。
这些战场的走向,完全得看英帕尔决战的结果怎么样。
要是日军把英帕尔战役打赢了,那麻烦可就大了,后面肯定会逐个打败盟军。
最后,顺理成章地,盟军于缅甸展开的大反攻变得异常顺利。
原本盟军的反攻规划是在缅甸南部展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
不过因为法国的登陆作战,海空军力量不够导致反攻缅甸的时间推迟了。
英帕尔战役获胜,让盟国发现通过陆路打仗能收复缅甸是有可能的。
没多久英帕尔战役结束,东南亚战区就弄出了反攻计划,在年5月提早达成了收复全缅的目标。
英军司令斯利姆觉得胜利全在于英帕尔战役,还把这场战役称作“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到了这时候,整个东南亚战场的局势完全不同了,从此踏上了不停胜利的顺道。
有人讲日本跟中国打了14年,却只跟印度打了一次,就认为是日本人觉得印度比咱们强,这压根就不对。
在进攻中国之前,日本那可是费了好大劲去侦察、潜伏,收集了好多年的情报,还制定了特别详细的计划,这才发动的战争。
对于印度,对于印英军队来说,就是太轻视敌人了,根本没做好打持久消耗战的思想和物质方面的准备,所以才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打一回就溜是由于日本被打得受不了了,可他们在中国却没受到狠狠的教训,小鬼子是知道灵活改变的。
这告诉咱们一个道理,打鬼子就得使猛劲,往死里打,打得他们痛彻心扉!
相关资料
陈志然、李晓明。《英帕尔:日军的噩梦》[J]。出自《环球军事》,年第21期,52-53页。
于江欣所著《论东南亚战场的战略转折──英帕尔战役》[J],发表于《军事历史》年第6期,页码为43-46。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