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何笑到最后八旗制度的包容性与明军大
公元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清政权趁中原内乱之际,在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从山海关杀入中原,并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战役中摧毁了刚刚取代明王朝的李自成大顺军主力,趁势占据北京城,从此开启了了满清王朝统治中原年的历史,但这是后人的上帝视角,其实在当时的人眼中,几乎没人会相信这个来自东北的异族政权可以长期占据中原,毕竟它的实力太过渺小了,而在千里之外的南京,明朝宗室的福王朱由崧也重建了明朝在南方的统治秩序,是为弘光政权,在天下人看来,那里才是正统。
再来对比一下各自的实力就能更加直观明晰当时的形势。此时的满清占据着东北和北京周边地区,满清的武装力量由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组成,总兵力不到20万,所控制的地区都是苦寒和长期战乱之地,战争潜力早已挖掘殆尽,且在广阔的北方地区,李自成残部仍在积极抵抗满清,满清陷入了长期的治安战中。反观南明,控制着富庶的江南,钱粮物资充裕,人口众多,兵力雄厚,仅仅江北四镇就有22万大军,而湖北武昌的左良玉兵团也有20万人的规模,其它驻防军队加起来不下百万,还可以依托长江天险防守,可谓是开局就抓了一手好牌。
但后面的形势发展却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公元年,满清占据北京后的第二年,在解决完李自成政权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派遣自己的弟弟豫亲王多铎为征南大将军,统帅10万八旗主力南下攻击南明弘光政权,多铎大军所到之处,明军纷纷望风而降,更有甚者,明军最精锐的野战兵团江北四镇,在面对清军的攻击时,居然集体投降,左良玉兵团也主动向清军投降,等多铎到达长江边时,整个南明在北方的主力军队全部被改编成了清军,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其实明军中也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大规模的投降事件?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就藏在满清的八旗制度后面。
今天,我们看八旗制度,以为不过就是努尔哈赤创制的一项部落组织制度而已,其实深入研究,没有那么简单。满清的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主要由满洲兵组成是嫡系中的嫡系;蒙八旗是归附满清政权的蒙古骑兵组成,是满清的主要攻坚力量;汉八旗主要由入关前投降满清的明军以及辽东汉族军人组成,是满清的陆战主力。满清规定所有人不分民族、籍贯,只要干得好都可以加入八旗,一旦加入八旗就可以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同样,干得不好的也可以剔除八旗,不管你是哪个民族的,如此一来,八旗就成了基层官兵重要的上升渠道。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满清未入关时,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3位明军低级军官因为在明军中不受待见,投降满清,因为他们手里有一支明军炮队,多尔衮就将他们编入了汉八旗,此后三人位满清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也一路晋升,直到裂土封王,就算是满洲人也没有他们那么好的待遇。
满清入关后,对待收编的明军降军也是非常大度,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绿营兵,一般不会打乱他们的建制,也不干预他们的指挥,江北四镇中高杰部将李成栋就是最好的例子。李成栋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败亡后,转投南明,之后又投降清军,依然被委以重任,被纳入八旗,并统帅旧部,李成栋一人为满清打下浙江、福建、广东3个省,自然他的地位也一路提拔。
公元年,满清入关后的第13个年头,满清与南明最后的永历政权在西南地区陷入长期的拉锯战,满清绞尽脑汁都无法打开突破口,永历政权的二号人物孙可望在政治斗争中落败,带着少数随从投降满清,顺治皇帝当即册封孙可望为义王,纳入八旗,地位等同亲王,比郡王高,要知道连鳌拜同志也不过是侯爵,可以说满清在“统一战线”上是不惜血本的。高投入自然也就收获高收入,孙可望将永历政权在西南地区的防卫虚实和盘托出,顺治启用王牌“汉奸”洪承畴总督五省(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军事,尽起国中精锐数十万攻打永历政权,最终李定国兵败,永历帝逃亡缅甸(之后又被吴三桂勒死于云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满清以一隅之地,数十万部众,统治中原余年,若非高超的“统一战线”,是决然不可能做得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