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血沃缅甸丛林大崩溃败局下的大分
缅甸战败前,盟军有两个试图翻盘的作战计划,其一是史迪威的平满纳会战计划,如前文所述,年3月下旬的同古保卫战期间,史迪威主张将缅北的中国军队南移驰援第师,在缅南平满纳一线与日军决战,此计划虽兵行险着,但若成功势必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其二则是蒋介石的曼德勒会战计划,仰光失守后,蒋介石基于对英国人的不信任,坚决反对将中国军队与英军混合使用,主张将中国军队集结缅北防御曼德勒,将日军战线拉长诱敌深入后加以重创,再反攻仰光。这两个计划,在后世引发了无尽争议,甚至以此作为评判史、蒋二人军事才能的标尺,挺史迪威者说其勇于进攻,蒋氏则消极畏战。挺蒋介石者认为他稳扎稳打,而史氏贪功冒进。其实这样的争论意义不大,因为两个计划都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以此为论据未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真正暴露史、蒋二人指挥风格、性格特点的,是在5月的缅甸大败局中。
年,史迪威检察中国驻印度部队。罗卓英(中)与孙立人(左)陪同史迪威检阅中国驻印军
蒋氏欲走,史氏想留
年4月初,史迪威开始考虑将部队向缅北撤退,计划以缅甸古都曼德勒为依托,集中优势兵力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这一计划与一个月前蒋介石的想法不谋而合。蒋介石对这次会战极为重视,为确立史迪威指挥权的问题,同时更具体的制定曼德勒会战计划,他亲赴缅甸考察,并亲自主持战前工作。
此时缅甸南部战线虽已崩溃,缅北局势尚属稳定,中美在总体战略上也有共识,盟国最大的问题还是在英军身上。整个缅甸战争前期,因为英国的自私、狭隘与盲目自信,导致盟国错失太多良机。当初中国远征军准备入缅时,英国就百般阻挠,以至于部队徘徊在国境线上。直到仰光危在旦夕时,英国才被迫同意远征军入缅。可当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后,英国方面完全没有尽到盟国的义务,反而变着花样坑队友。西方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一度被英国扣押在仰光,当中国军队请求支援油料时,英军百般推脱,就是不给中国军队用。实际上英国人并不缺乏物资,而且他们也没留以自用,而是尽数奉献给了盟国的敌人——日军。
依照日军的作战计划,他们要赶在5月中旬雨季来临前清除腊戍到更的宛河之间的盟国军队,日军兵分三路,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北上,直逼盟国大后方而来。日军能如此神速推进,英国人帮了大忙,缅南溃败途中,英军一路狂奔,物资不烧毁、公路不破坏,日本人一边追击一边缴获英军留下的装备。英国军队撤守仰光时,又不烧毁物资,大批军事器材,包括当初扣押的海外援华物资全部落入日军手中,日军在“友军”的无私援助下,顺利从步兵部队升级成了半摩托化部队。本应是保卫缅甸主力的英军,如今却成了敌人的“运输大队长”。整个4月,日军攻势异常顺利:第56师团自同古东进至掸邦高原,直接威胁到腊戍方向的中国军队;第55师团占领同古后,向雅美推进,于4月19日占领板间;4月11日,第18师团登陆仰光,于16日向板间急行与第55师团会师;第33师团主攻西线,于4月20日占领马格威与仁安羌。自敌人从仰光登陆后,大批援军与装甲投入缅甸战场,从4月下旬起,战局急剧恶化。
蒋介石与史迪威都在战局恶化前就有所预料。蒋介石抵达曼德勒后,得知英国人在此地根本没有修筑工事,同时又不允许中国军队进城修筑自己的工事,十分愤怒。蒋在赴曼德勒考察过程中,实际情况给他留下了更恶劣的印象——政府机构全面瓦解,通讯交通彻底瘫痪,士兵毫无斗志,人民惶惶不安。与此同时,民间亲日反英情绪旺盛,对中国军队也同样以仇敌视之。蒋介石还目睹了遭日机轰炸之后的曼德勒,大火燃烧了整整两天,警察逃之夭夭,遇难者暴尸街头无人掩埋,缅奸四处作乱。英国人撤退时又毫无悬念地不破坏公路,使日军能一马平川全速推进,接着英国人又宣布只能给中国军队提供一天粮食,无法长期保证。
种种糟糕的情况不得不让蒋介石重新思考,英国人的意图已是司马昭之心,他们一触即溃并非真的战斗力弱,而是英人重点防御的区域在印度,缅甸是可以放弃的地区。这样的缅甸还值得去保卫吗?蒋介石开始考虑将中国军队撤离缅甸,乘此时英国军队尚未完全崩溃,远征军还能原路返回。但史迪威反对撤退,他希望中国军队仍留在缅甸继续作战,为了说服蒋,他甚至保证,即使英国军队崩溃,中国远征军仍然可以通过棠吉进入安全地带归国。蒋介石再次接受了史迪威的建议,几经纠结后,决定将部队留缅作战,原因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对于我军进退之策,考虑再三,最后只有尽力补救,与敌在缅甸周旋到底一法。否则虽保全一部分兵力,然于国际地位与国军声威,甚不利也。”
年缅甸战役中,日军坦克在一座临时桥上穿过河流。翻倒在一旁的为英国军队的车辆
棠吉,被弥补的指挥层失误
史迪威并非盲目自信,对于英军,他丝毫不抱任何希望,早在4月13日英国军队在马格威地区防务崩溃时,他就料到英军战线将全面不保。4月16日,史迪威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想我们不久将会挨一场痛揍……中国军队一直表现良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好的武器,我们就无法指望他们创造更好的战果。”令人不解之处在于,既然史迪威的认知与蒋介石基本一致,为什么两人采取的应对措施南辕北辙?更诡异的是,史迪威将他对英军溃败的判断完全向蒋介石保密。
接下来的日子,坏消息一个接一个。4月18日,同盟国被迫放弃平满纳会战计划。4月20日,战局已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时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史迪威一连收到许多令其震惊而又无法证实的消息,但仗打到这个地步,输赢史迪威心中有数,他当天写道:“英国人会不会开溜?当然会。结局已经日益明显。”紧接着,更紧急的情况发生了,日军第56师团第联队第2大队已乘虚占领棠吉。
棠吉是腊戍的门户,而腊戍则是缅甸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中国所有的外援物资都要经此转运汽车才能到达国内。一旦此地失守,不仅意味着中国远征军将士归国的正常路径被堵上,同时我国的抗战大动脉滇缅公路也将被日军彻底切断,此地万不可失。棠吉被占领前,杜聿明与史迪威就在该地防御问题上有过争论。当时第5军最精锐的第师奉史迪威之命抵达乔克巴当,杜聿明及参谋团看到史、罗的部署后极为不安,认为其完全不重视腊戍安危,遂立刻派员赶往皎克西征求罗卓英的意见,提出“可否立即停止二百师之运输并改运棠吉”之建议。史迪威一开始坚持将第师运到乔克巴当后再运新22师到棠吉,后来在杜聿明等人的坚持下才决定将师改运棠吉,按这个逻辑,杜聿明认为应该是师与新22师同时赶赴棠吉防守。但当参谋团来人商讨时,史迪威与罗卓英只承认派师到棠吉,原先决定调新22师到棠吉之事只字不提,这就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参谋团认为第师及新22师皆到棠吉,而实则只有师,此时棠吉失守的消息传来,该师陷入了孤军奋战之境。
4月23日,师抵达棠吉外围,并于次日发动对棠吉日军的攻势。棠吉地势与平坦的同古不同,城郊多为山岭与密林,城区的街道则建筑华丽,是一座繁盛的缅甸城市。首攻作战中,最先突入城郊的是柳树人的团第2营,该营很快击退棠吉外围之敌,迅速占领了宝塔山附近之高地。随后,团第3营于当日傍晚向西北接近棠吉街市,对其形成三面围攻,迫使敌人全部退入城区及宝塔山一带。另一方面,团亦对市区展开进攻,战斗中,该团第5连连长赵兴梯率部突袭日军警戒阵地,双方血战展开后,赵连长不顾自己身负重伤,奋勇当先击毁日军汽车一辆,并击毙日军十余人。
4月25日,团第2营与据守在宝塔山的敌人发生激战,双方数度争夺阵地,守敌抵抗极为激烈。为减缓2营压力,戴安澜令团以一部前来夹击增援,并指派副师长高吉人赶至团指挥所进行督战。同一时刻,团第3营与团一部也在棠吉市区与敌陷入苦战,负责防守棠吉市街的日军发现我军进攻部队基本为步兵后,立即调动战车进行火力压制,而我军团第7连的将士则携带黏性手榴弹,潜入敌人战车附近,成功将两辆战车摧毁。至当日午后,我军已将棠吉市区的敌军扫荡殆尽,所有残敌全部退入宝塔一隅继续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到此时,仍然只有师在奋战,所谓援军始终不见踪影。
为了早日攻克棠吉,戴安澜调集师的榴弹炮连对宝塔山进行猛烈射击,炮弹如雨点般打向敌人阵地,一阵炮火覆盖后,戴安澜下令步兵发起冲锋,与固守阵地的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这场攻坚战中,戴安澜身先士卒,亲赴前线指挥部队冲锋,他的随从副官孔德宏在战斗中负伤,卫士樊国祥牺牲,将士们见师长都处于危险的前线,士气高涨,迅速冲破了日军的防御线。日军在我方的猛烈攻势下伤亡过半,剩余的冒死突出重围。棠吉在当晚18时左右即告克复。
此役之后,史迪威给予第师师长戴安澜很高的评价,称“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史、罗的确应该感谢师,正是得益于他们的骁勇善战,在两个指挥系统信息不实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顺利完成收复棠吉的任务,弥补前期指挥层上的重大失误。若非如此,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也难怪杜聿明多年后仍在回忆录中怒骂史、罗“谓为欺上瞒下,贻误戎机,亦不为过”。但就本质上而言,也不完全是史、罗的全责,指挥系统情报不统一是多头指挥必然造成的后果。
年,一名远征军中国士兵正在缅甸境内操作机枪
去印度?还是回中国?
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对部署事无巨细皆管的问题向来为人所诟病,史迪威也非常反感这一点。但从4月初蒋介石在缅甸确立了史迪威的指挥权一直到月底,史氏的日记中都极少出现蒋介石的名字,因为这段时间这位“微操”达人的确没有再过多插手缅甸战事了。不过在把权力下放给史迪威前,蒋介石还是忍不住向对其他黄埔将领一样,给史氏一堆训令,叮嘱他如何与日军作战。这一系列训令其实都与史迪威的观点符合,即催促他如何主动进攻敌人,如何决心防守自己的阵地,但这些训令依旧令史迪威火冒三丈,因为同样是喜爱玩“微操”的他只想把蒋介石排除于战场之外,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蒋都不应干涉。基于这样的想法,史迪威在这一个月中所收到的情报、对缅甸局势的评估等都没有再向蒋介石汇报。
身在重庆的蒋介石虽没有直接干涉史迪威,但对缅甸局势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