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云南丛林中佤族,体验野蛮的木鼓节,观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在西盟西南地区的普洱则是茂密的丛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都很特殊,比如拉木鼓、剽牛、狩猎等等,都是非常神奇的。我们带着既好奇,也带着恐惧,踏上了浪漫的旅程。
佤族人在打木鼓的时候,沿途都会唱“做鬼”的“模巴”。
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佤族人大多居住在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南怒山山脉一带的佤族西盟、佤族自治州中,俗称“阿佤山区”。在中国云南省边界的缅甸佤邦区也发现了他们,他们占据了这个地区百分之七十的居民。
佤族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到了西盟,佤族青年扛着大旗,热情的姑娘端着一瓶红色的小米酒,向我们敬礼,不喝酒是不能进城的。看来,佤族人不仅爱跳舞,还爱喝酒。
佤族的狂野舞蹈很有感染力。
造物主依吉神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自然的信仰。他们认为,生灵是有生命的,是不死的,是可以脱离肉身的。在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上帝是“木依吉”;因为木依吉是一切的创造者,因此他是人与一切的至尊。
根据佤族的信仰,民间传说、祭祀、禁忌、习俗等都是与他们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他们的衣、食、住、行、丧等大事,都要占一卦,请“模巴”(巫)“做鬼”。
佤族的祭祀仪式以祭祀水鬼为主,他们的日常生活都以泉水和小溪为主。在农历十二月,人们要用六日祭祀水,并修补水渠,以求水仙赐福。祭祀完了,又开始了敲锣打鼓。
佤语中龙摩爷是佤族祭祀诸神的地方。树上挂着许多野牛的骷髅。
木鼓节
佤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是“木鼓节”,它的目的是为了祈望木依吉神的粮食丰产和牲畜的安全。佤族的神灵,他们相信,这面战鼓可以沟通天空,敲响战鼓,就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听到他们的祈祷。因此,佤族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时,都要用到。另外,以前的木鼓是用作通信的,如今也是用来演奏的。
用来制作木鼓的木头首先是“模巴”。一般由五公尺、两公尺宽的树制成。在这一天早晨,村子会有一场盛大的祭礼-猛牛节。将“牛角叉”拴好后,模巴便“做鬼”起来,他让拿着旗杆的人,用力往牛的右肋砸过去,让牛左边倒下,鲜血喷得满脸都是吉祥,要不就一直打下去,一直打到吉祥。接下来,整个村子都会在这里敲锣打鼓,将这面木鼓从很远处运回来,通常需要三日时间。
佤族以鲜血为祭品,以表达对上帝的敬意,同时也表达了对牛群的感激和祭祀。
佤族的木鼓是由一根完整的大圆木制作而成,主要由红毛树、椿树、樱桃树等较坚硬的枝条组成。
木鼓屋是村子的核心,每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比如新的木鼓被点燃,村子着火了,就会被送到木鼓屋去敲。
佤族人认为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而木鼓也是有灵魂的,所以“梅饶格”被称为“木鼓王”。佤族村落通常设有一间木鼓室,以保存和祭祀木鼓。西盟的木鼓屋拥有超过百件的鼓类,最大的一件高1.7米,长1.5米,由麻雕木制成。据当地居民说,这是一对木鼓,有男有女。母鼓声表示母性的权力,而鼓声则表示子嗣的传承。雄性的音量大,雌性的体型要大一些。
据说,按习俗,一敲木鼓,便要斩首,不然会遭杀身之祸。一听到要杀人,我就浑身发抖。周先生,一位名叫周的老爸说,他的爸爸在年左右曾经见过一次杀人。据史料记载,佤族的“斩首”直到年的历史才告终结,与周大师的说法相符。看到那些热情好客、彬彬有礼的佤族,真难以想象60年以前,他们还在狩猎。
佤族有一种说法:“敲木鼓声,脑袋掉下来”,为啥要把脑袋给剁了?在《司岗里》一书中,关于佤族的历史记载中,经常提到,如果不杀,粮食就会生长得很差,甚至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斩下头颅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祭坛的安全,防止灾难降临。敲响了木鼓,将狩猎到的头颅放在了木鼓屋的头柱上,这场祭典就结束了。
关于斩首,有人说佤族大部分都是自己动手,他们最爱的就是留着络腮胡的汉子,他们想要的就是让他们的头发和他们的头发一样浓密。头颅被装进篮子,腐烂后会生出更多的昆虫,随着数量的增加,庄稼也会越来越好。在将头颅放在木鼓屋内一定时期后,会举行“割牛尾巴”,将骷髅放在一个树干上,永远保存在鬼林中。
有些村庄认为是老天的“安排”。他们在某些地方用特别的木桩来警示过往行人。如果有谁不小心进入了“禁地”,那就是上天的旨意,谁敢擅闯,谁就会被抓。也有一些狩猎,演变为部落之间的部落之间的血战。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头祭祀也发生了改变,从卖到卖,再到用人头,再到狗头。
佤族已经终结了一百多年的流血祭礼,但是不管现代的时代如何变迁,几千年来,他们都是用着鼓声,震动着大山,扞卫着自己的信念,将英勇的意志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