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自治的佤邦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在缅甸北部地区,有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尽管他们在名义上是归属于缅甸,然而实际上却拥有着极大的自治权,也被称作是缅甸第二特区。
从地理位置来看,佤邦地处缅甸北部,同时也与中国云南接壤,故而同中国云南的社会联系也较为密切。然而,这里不免也有一个疑问,为何佤邦能够有这种特权?
这一次,我们就主要来看看,佤邦究竟是怎样走到现在的。
其实,长久以来,佤邦地区在行政上是归属于中国的,比如在唐朝时属于南诏,在宋朝时属于大理,直到清朝时期,才逐渐的脱离傣族土司的控制,形成一种边境的缓冲地带,但是却也没有明确说到底归谁管理。
19世纪,在英国的强烈攻势之下,缅甸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可是似乎英国人也认为此地过于偏僻,故而也没有对该地直接管理,所以这个时候的阿佤山区的佤人们仍然是处于部群阶段,既不属于中国,也不属于缅甸,成为名副其实的双不管地区。然而,因为长久处于中国文化圈内,他们对于中国的认同感相对要高上许多。
在佤邦的历史上,年算得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界线。因为在这一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迫于抗战上的压力,不得不让步于英属缅甸,划定年线,将一些地域明确划归给缅甸,故此,原本还是作为缓冲地带的佤邦,忽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政治归属。
在年,缅甸就在宪法上明确将佤邦地区与掸邦同盟合并,表面来看,这个时候的佤邦逐渐地纳为缅甸的一部分。可是,就在此后不久,缅甸就宣布脱离英联邦,形成了独立的缅甸联邦。而也正是在同一时期,中国内战趋势已经逐渐明朗,国民党军队连连败退,而其中国民党8军、26军的残部则退守至佤邦地区,并且实际控制着该地区长达二十年。
在国民党控制的这段时期,佤邦地区风云变幻,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武装势力,其中以昆马(鲍有祥)、岩城(岩肯)、户双(鲁兴国)、绍帕(赵尼来)四支游击队为主。也正是在这些后起之秀的冲击之下,国民党军队对当地的控制力大幅度下降。
然而,说到底这个时候的各个游击队也是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机制,宛如一盘散沙。后来,各个游击队的领导人也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得想个法子来将各个零散的武装力量结合在一起。在如此想法的驱使之下,各个游击队领导人也就找到了缅甸共产党,决定通过缅共的领导,来形成统一的战力。
在这里对缅甸共产党进行一些补充。缅共并非是缅甸的执政党,并且长期以来都受到缅甸政府的打压,期间甚至在内部有所分裂,分成了“白旗派”和“红旗派”。到了七十年代,红旗派基本上已经陷入颓势,很难再有所作为,而主张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的白旗派,则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且也打算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所以也就佤邦地区几支武装力量一拍即合。
年,缅共代表与鲁兴国等游击队领导人进行洽谈协商,并且在同年就直接几个武装势力进行整编,组建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并且成立了江东指挥部,专门进行全军的统筹工作。也正是从这之后,缅共领导下的缅甸人民军开始了新的征程,实际解放了整个佤邦,并且还有向政府军占领区扩张的趋势。
然而,时过境迁,多年过去后,缅共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在内部已经是矛盾重重。因为在鸦片贸易中尝到了甜头,缅共内部的部分领导也是无法摆脱真香定律,开始有组织地将公用经费纳入腰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年3月,彭家声宣布脱离缅共,成立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进行果敢自治。
无独有偶,就在同年的4月份,佤邦也正式宣布脱离缅共,组建了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和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由鲍有祥担任联合军司令。而在脱离之后,佤邦也与缅甸政府开始了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于此也就进入了新的和平时期。
在新的佤邦政权成立之后,缅甸政府也开始承认其作为缅甸地方自治政府,并且将其治理辖区称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而佤邦对此也并没有异议。而与此同时,佤邦也充分发挥自身与中国相邻的优势,同中国云南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联系。在鲍有祥看来,“搞好和中国的关系是佤邦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经历了以上的种种,佤邦的民众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国家概念,而更多的应该是自身的民族认同。也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因为长久以来都与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历史渊源,故而在很多方面都比较亲近中国。所以当我们走进佤邦的大小城镇,都能够找到不少中国的影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