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的第200师战斗力有多强悍挡住日军
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一个月,盟军在远东局势可以用“糟糕至极”来形容。特别是昔日的大英帝国军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而其妄自尊大、死不虚心的毛病,使得本就危机四伏的局势,更加地不可收拾,撤退成了唯一的举措。
缅甸战役中,尽管中、英两国签署了《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军事协定》,但中国远征军却遭到了英国人的百般阻挠,迟迟不能入缅作战。原来,他们既担心中国人插手缅甸事务,落得一个“请神容易,送神难”的下场,又看不上中国军队的实力。
中国远征军墓地但节节败退的英国人,最终无奈地求助远征军。
英国对缅甸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终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甘心被英国人压迫的缅甸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居然帮助日军搜集英军情报、带路等等,甚至拿起武器参与作战。本就士气低落的英军,更加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拼命撤退。
眼看仰光就要丢失,英国人着急了,但他们并不是担心仰光失守,而是害怕日军进攻过于迅猛,英军来不及撤退。百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求助远征军即刻入缅作战。看来,在要面子,还是要命的问题上,英国人更倾向于选择如何保命。
撤退中的英军其实,比英国人更急的是远征军,他们已经在云南等地集结了很久,积极入缅作战并不是要发扬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而是缅甸战局事关中国抗战的安危。一旦仰光失守,不仅仅是“大动脉”——滇缅公路被掐断,而且日军可以顺势冲向云南。
到那时,重庆政府将不得不再次考虑迁都,成为兰州政府了。为此,自开战以来,重庆方面积极要求参战的请求多达14次,并先后进行3次大规模的动员,却因英国人的自私,白白浪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这是致命的。
中国军队尽管错过了入缅作战的最佳时机,但远征军依然出征,在他们看来,即使仰光失守,也要争取夺回来。自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选派的第5、第6军和第66军,虽然大都是苏械师,但在当时已是最好、最精锐的部队了。
以戴安澜第师为例,连级以上军官大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战斗意志十分强悍,在昆仑关硬是与日军精锐的第5师团,鏖战一个月并取得“昆仑关大捷”,震惊中外。选派这样的部队,就是向世人表明:中国出兵是认真的,不是做样子。
戴安澜然而,联合作战的指挥权问题,成了最麻烦的事情。
按照战区划分,英属缅甸归英国人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也就是说,远征军入缅作战理应归英国人指挥,但10万人的精锐部队交给他们,换作谁都不太情愿。而让杜聿明难受的是,头顶不仅有中国人、英国人,还有一个美国人——史迪威。
一大堆的领导,中国远征军到底听谁的?实际上,对杜聿明来说,他十分清楚真正的指挥者,就是远在重庆的蒋校长,领导再多再乱,他只需听蒋校长一人就行。然而,中、英、美三方对于远征军的指挥权,可以说是明争暗抢、互不相让。
后排为杜聿明首先,蒋校长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指挥远征军。他这么做,既给足了美国人面子,又试图利用史迪威的身份,争夺缅甸指挥权,并希望罗斯福出面说服丘吉尔,但遭到了婉拒。因为在中国和英国之间,美国人只会选择英国。
其次,英国人不高兴史迪威抢走他们对远征军的指挥权。蒋校长嘴上答应听英国人的指挥,但实际上根本不买他们的账。眼看日军攻势凌厉、步步紧逼,而英国人无兵可调,着急上火的丘吉尔只得致电罗斯福,希望美国不要在中间插一杠子。
史迪威在缅甸罗斯福只好“和稀泥”,提出由西南战区和中国战区双重指挥远征军。但在现实中,不要说“面和心不和”了,双方连“面和”都做不到,见面往往是相互挖苦和嘲笑,谁也不服谁。他只好命令史迪威,缅甸的所有盟军部队由英国人指挥。
当然,不管是英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杜聿明等中国将领谁都不会听,他们只听蒋校长的。更何况,按照国际惯例,多国联合作战中谁出的兵多,由谁担任战场指挥官,入缅作战的10万远征军多于英军数量,理应由中国人统一指挥。
罗斯福反观这段历史,前方大战正酣,各国却因指挥权问题互不相让,更别提精诚团结、统一作战了。英国人想重点防守印度,放弃缅甸,而中美两国的目标就是要重新夺回仰光。如果说远征军第一次出征失败,从领导指挥层面看,就已经露出端倪了。
不过,远征军还是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英国人屈尊请中国出兵,无外乎是想借远征军替他们守缅甸,甚至在战事不利的时候,由中国人掩护英军撤往印度。换句话说,尽管这种“小人”做法令人痛恨和不齿,但远征军十分清楚保卫缅甸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战斗中不能指望英军。
英军在撤退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远征军前锋第师到达同古的第二天,仰光失守。更令人气愤的是,驻守同古的英缅第一师一看中国军队来了,既不通报敌情、介绍情况,又不进行阵地交接,干脆脚底抹油——开溜了。同古保卫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了。
师长戴安澜立刻指挥部队构筑防御工事。面对从仰光撤下来、如潮水般的英缅败军,首次出国作战的中国军人并未受此影响,反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按照梯次防御的要求修建阵地,亲临战场视察的史迪威也不禁赞不绝口:“好样的”。
戴安澜墓日军在攻下仰光后,并未继续进攻,而是进行了3天休整,一方面部队连续作战十几天需要休整,另一方面阶段性作战结束,下步行动应重新部署。盟军利用这个时间也稳住了脚跟,在同古一线重新拉起了一条防线,西面交由英军负责。
准备在此与日军进行一场阻击战,等待后续部队,再一举反攻仰光。但从日军尸体上搜到的地图和文件看,当面之敌除了第55师团,还有第18、第56师团。也就是说,在第师的正面有两个日军师团,如果后援不及时,同古很难坚守。
中国远征军更要命的是,随着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的战事结束,大量的日军战机涌到了缅甸战场。但对一路狂追猛打的日军来说,总算在同古城遇到了硬茬,尽管他们一连3天展开猛烈进攻,但远征军的防线依然稳固,日军第55师团伤亡惨重。
气急败坏的日军又派出第56师团迂回同古以东,向第师发起猛攻。就在这当口,西路的英军再一次不打招呼仓皇撤退,远征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并很快陷入包围,而后续部队还要7天才能赶到。无奈之下,戴安澜率部有序趁夜突围。
戴安澜墓至此,同古阻击战以远征军主动撤出宣告结束。尽管收复仰光的希望彻底破灭,并且在根本上也未扭转战局,但第师孤军奋战12天,还是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势,戴安澜也因此战名扬海外。相比之下,英军的表现,更加让人唾弃和鄙视。
中国远征军早2个月入缅,会守住缅甸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丘吉尔自私,滇缅公路中断天,架美军运输机坠毁驼峰航线
日本向美英两国宣战,为什么34天后对荷兰宣战?为石油只能这么做
麦克阿瑟为何非坐鱼雷艇撤离菲律宾?打败仗,还能获最高荣誉勋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