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纪行骑车漫游琅勃拉邦
本文转自:福建侨报
原计划到老挝琅勃拉邦之后,坐汽车到万荣,然后再到万象。但是,一到琅勃拉邦我们就被这里迷住了,立马决定哪里也不去了,就安静地住在这里。
时间一下子就宽裕了很多。为了打发这些剩下来的时间,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骑自行车,慢悠悠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小巷中闲逛,畅快地呼吸着带有历史温度、又混合着自然泥土花香的空气。
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ThSisavangvong街上,自行车租车店随处可见,将护照抵押在老板那里,你就可以拿到一辆复古风格的自行车。
我们在琅勃拉邦的骑行线路大致是沿着南康河和湄公河,半岛上也有无数条叫不上名字的小巷供自行车自由穿行。跟随自行车,还可以随时亲密接触那些古老沧桑的建筑。在历史上,老挝的土地上被法国、日本、美国、缅甸、越南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琅勃拉邦的很多建筑都呈现出殖民地特点。20世纪80年代,很多商业人士、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离开了老挝,琅勃拉邦也失去了维持皇家和殖民生活的资金来源,变得凋敝零落。20世纪90年代,私营企业主的回归,让这些荒废的别墅摇身一变成为迷人的精品酒店和客栈。特别是年之后,琅勃拉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受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旧城区修建的任何建筑都要求与老建筑的风格一脉相承。
穿行在这些老旧又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建筑之中,无疑是一次从眼睛到心灵的洗礼。波西米亚风格的小店就静悄悄地分布在这些巷子里。就在小店的旁边,众多金碧辉煌的寺庙竟然毫无违和感地融入到这里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中。
沿途偶遇帕华寺
帕华寺就是这样被我们在闲逛中发现的。这座寺庙在琅勃拉邦非常老旧、破败而且偏僻。为了确认它的名称,找了很久才在一个门楣上发现了一排手写的字:“WatPaHuak”。
没想到的是,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寺庙,竟然还看到了19世纪的原始壁画。壁画展现了湄公河沿岸的日常生活以及历史场景,甚至看到了中国的外交使节和将士,中国的船队和车马队,场景栩栩如生,色彩保存地很好。
老挝人修建寺庙其实是在构建自己的信仰。根据老挝的传统,有了一个新的村子,就必须建造寺院,这样能使村子有生命力,使村民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只要有了寺院,这块聚居地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村庄,寺院是村子的标志,也是村民心中的神圣之所。由此,老挝就形成了几乎逢村即寺的特点。
骑行漫漫在路上
我们随意沿着湄公河一直往下游骑行,慢慢地,老挝的真实状况就呈现在面前。街道的灰尘越来越大,两边的建筑也越来越破旧。路过一个商场,叫卖声虽然听不懂,但从语调和动作来看,跟中国过去几乎一模一样,就是那种“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之类的。
路过一个学校,校门是用一个铁链子拉起来的,当时似乎是课间休息,操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追逐打闹,用很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们。走进学校主要是想拍摄校园内池塘那些盛开的睡莲。那些睡莲开得真是一尘不染,在一面淡绿色墙壁的映衬下,卓然而立。
教室的窗口上挂满了孩子们的脸,他们一直在偷偷观察我们。当我突然把镜头调转过来对准他们的时候,孩子们又像被惊吓的小鸟,四处飞散,一会儿,又悄悄地聚拢在窗口。后来又见到另外一群没有上学的孩子,那时我们已经远远地骑到了乡村。那些孩子见到我们,远远就“HelloHello”地打招呼,还一路跟着我们。孩子们头发湿漉漉的,车龙头上挂着塑料桶,里面还装着几条小鱼,想来刚刚从河里摸鱼归来。
骑车穿行在乡间的路上,路边的房屋确实有些破烂,很多就是一些茅草和竹枝搭建的凉棚,但空气清新,散发着甘蔗的甜味。我们一路上见识了不少寺庙,甚至还在路边观赏了一场精彩的斗鸡——两只雄鸡在主人的鼓噪下,上下翻飞,颇有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架势。
时间就这样琐碎而缓慢地流走了。要不是老挝啤酒和湄公河的落日在等着我,我也愿意继续这样无目的闲逛,无目的美好。
(中国国家地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