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中心在哪叙利亚战争
无论是否承认,当人类开始使用化石能源、开启工业革命的时候,人类命运就已经跟古代黄河流域的华夏人一样,因为治水(调节大气环流)而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同饮一江水,同呼吸共命运的底层物理逻辑,或早或晚,都会让多数人认识到这种命运共同体的出现,利大于弊。
一、目前常见的两大主流世界地图
那么,工业技术发展到如今,世界的战略中心在哪里呢,或者说,世界地图以哪里为中心更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判断当前的世界形势呢?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现有的几种主流世界地图。从日不落时代的英国制定经纬线开始,就因0度经线而自然产生一幅大致以大西洋东岸(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上)。
因为地中海南部主要是沙漠,所以0度经线所代表的中心,是英法德等国所在的西欧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该地区也一度是科技发展与矛盾冲突的中心。但是随着美国和中国的发展,继续以西欧为中心看世界会产生很多偏差判断。
放弃0度经线中心的话,因为太平洋跟大西洋都纵贯南北半球,所以最常见的两种世界地图,分别将太平洋或大西洋分割,以太平洋为中心而分割大西洋的话,以我们常见的世界地图为代表(见上),这个版本的世界地图,以东经度为中心,在西经30度将地球分割然后进行投影。
这种视角,将环太平洋各国的关系表现得很清楚,南美和非洲被边缘化也比较符合现状,然而,复杂的中东、欧洲地区,在这个版本的地图里显得失真比较严重,这主要因为太平洋实在很大,在赤道地区,甚至差不多覆盖半个地球,从地球仪的太平洋中心附近俯瞰的话,几乎看不到陆地,而大西洋在赤道附近的话,只相差一个时区多一些:
因此,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世界地图,大致以地中海中部为中心而分割太平洋,因为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正好在西经度附近,对面的东经15度刚好穿过地中海心脏——马耳他岛。这个视角,尤其适合分析当年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但实际因为阿拉斯加西部的岛屿属于美国,所以多数我们能看到的地图,都是东经10度为中心)。
同时,也因为西经度(度)所穿越的几乎都是海洋,加上前面提到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差别,所以尤其适合中立(伪)视角,于是我们查找的一些卫星图,世界资源分布图之类,不少是以东经15度(10度)为中心制作的。
二、世界的海陆十字路口——大内海地区
不过即使在上面这个视角下,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仍然得不到比较明显的体现,而实际上,环地中海地区加上中东地区,在苏伊士运河的连通下,组成了一个大内海地区(见下图)。仅就航海而言,西部从直布罗陀海峡到东部红海出口亚丁湾是标准的内海航线,但就连通东西方的航线而言,出了亚丁湾继续向东到波斯湾外的阿曼湾(阿拉伯海北部),航向是东偏北,是地中海-红海东西航线的自然延伸。
若从波斯湾出发到地中海来看的话,连接亚丁湾与阿曼湾的这段航线,完全可视为大内海航线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阿曼湾的特殊性,对拥有新疆的我兔而言,借道巴铁出阿曼湾,比借道缅甸出孟加拉湾,海上风险其实更低,综合交通距离更近。借道邻国陆上直出印度洋,也是我们破解马六甲海上封锁的釜底抽薪之法
因此,航海时代的大内海地区,大体包括欧洲北非和中东,该地区可谓航海时代地球的中原,其中心大致在地中海最东部,东经30度贯穿。该地区当年海湾战争说是主要因为石油还好理解,但其余的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基本跟自然资源的争夺无关,其本质,都是争夺大内海地区的航线(乃至陆路)控制权。换言之,大内海地区,是北半球东西连通的咽喉要道(无论海陆)
而苏伊士运河与叙利亚,分别是海路与陆路的关键。叙利亚不稳,土耳其与伊朗虽然还能直接进行陆上联系,但风险毕竟上升很多。
北京和华盛顿(中美)几乎以地轴对立,若以北京看大内海地区,两者刚好相差四分之一个球面;美国东部沿海的精华在西经75度附近,从东经30度看的话,似乎离大内海中心比较远,但是,对比太平洋的话,北大西洋其实可以视为一个大内海,当年欧洲主导的大三角贸易,正是因为北大西洋的狭小而能半年就走一圈,进而带来翻倍乃至数倍的利润。
英国的爆发以及美国早期的崛起,都与北大西洋的三角贸易密切相关。换言之,美国虽然距离东地中海地区比我们远,但是海上航线比我们更顺直。
即使借道缅甸出印度洋,也要绕过印度,借助网上地图的测距,从缅甸出海到苏伊士运河,航程接近九千公里,若加上陆上行程,即使是从南中国的武汉出发,到达缅甸海港的直线距离都要超过两千公里;而苏伊士运河到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只是九千公里多些,到华盛顿也不到一万公里。
就算是经巴铁的港口走,郑州到苏伊士运河的海陆行程,也要超过一万公里;不走海上的话,陆路到地中海的行程倒是只有八千公里多些,但是却完全丧失了航运的巨大优势。
不过、除了海运、陆运,我们还有空运,在以东地中海为中心的战略视角外,我们还需要从空运、空中打击(军事)的角度,来审视北半球的地缘战略关系。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话,北京(我国东海岸)、西欧、美国西海岸,正好将地球均分三份,因为美国西海岸在西经度,西欧在0度,而北京(我国东海岸)在东经度,因此,我们从空中直飞美国的话,最短的距离,不是跨越太平洋,而是飞越俄罗斯,特别是飞美国东海岸,差不多是飞越北极上空。所以,我国制作了以北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但实际上,对北半球而言,其战略重心在北冰洋。
即使是航海,从白令海峡穿越北冰洋的话,经北极点方向直接向南,就是欧洲(目前实际航线走俄罗斯沿岸,过路费是个问题,通航时间短也是制约);此外过白令海峡后,还可以走加拿大沿岸到达美国东海岸。
三、以大内海地区为中心制作世界地图
我们现在主要通行的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对我们理解世界形势总体可谓弊大于利。而且中国之“中”,不在于位居中央,而在于中和,执中,用中。希望将来我们主流的世界地图能以大内海地区为中心制作,同时将太平洋中心的版本和竖版印度洋中心的版本作为附图,好让国人乃至执政者对世界的理解更为准确:
虽然一战之后,全球对抗的焦点多次变动,但在中国发挥出足够影响力之前,世界是不完整的;新中国建立后,冷战时期,苏联在黑海与阿富汗的动作,都是试图扩大在大内海地区的影响力,乃至获得直入印度洋的路线。冷战之后,美国试图扶植傀儡政权直接控制中东,然而,在南美后花园乃至西非的利益关系都没整理好的情况下,仅凭军事力量无法实现对中东(大内海东部)的有效控制。
已探明石油储量第一的委内瑞拉算得上任美国拿捏,但对委内瑞拉有效的手段,在中东却行不通。美国在中东的失败,也正说明了即使是目前经济军事力量薄弱的中东,也因为处于世界中心而让美国寸步难行。
航海时代,运河勾连五大湖的大纽约地区(上图)天然就是北美洲的中心,美国问题再大,但制霸北美还是绰绰有余的。甚至纽约向北可建运河直连加拿大地缘核心蒙特利尔,多伦多超越蒙特利尔只是历史(当年英法殖民冲突史)使然;从地缘角度看,一湖(多伦多代表的五大湖)两港(纽约港、蒙特利尔港)所代表的北美地缘核心是无法完全分隔的,就跟欧盟的产生,不是历史恩怨所能隔断的,因为地缘利益一致。
综上,以大内海为中心看,世界的地缘态势可概括为“四海三洋二极”,即四内海(其实该算上波斯湾,但谁叫他名字不带海)为中心,赤道三大洋(中美欧三大地缘中心)为轴,中美为两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