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29年后遭遇到了退回关外的危机,
公元年,东北建州女真部的首领努尔哈赤带着对明朝的“七大恨”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开始在辽东一带建立了割据政权,与明朝公开决裂。要说这“七大恨”实在是冤枉明朝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爱新觉罗·觉昌安和爱新觉罗·塔克世皆为明朝边关将领,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介绍一下明朝的军队制度,明朝统一全国后,根据刘伯温的建议,朱元璋创立了独特的卫所制度,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卫下设所,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各省的卫所由各省的都指挥使司(明朝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统辖,各省都指挥使司由大都督府(年创设)管辖,年(洪武十三年,洪武是朱元璋在位时的年号),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分为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他们对各省都指挥使司实行划片管理,军都督府主要负责军籍管理,武职世官﹑流官﹑土官的袭替﹑优养﹑优给等。
奴儿干都司在公元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时明朝公有内、外卫个。年(明永乐十年)在图们江流域设置了建州左卫,其指挥使为女真族首领世袭,归属明奴儿干都司节制。在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时,觉昌安和塔克世父子二人和当时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关系还都不错,根据一些历史的记载,塔克世的长子努尔哈赤也曾生活在李成梁身边一段时间,李成梁对他不错。觉昌安和塔克世这两人在年(万历十一年)在明军与地方反叛武装的战斗中作为明军的向导被明军误杀,这引起了努尔哈赤的恼怒。同年,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进而拥兵自立,从到年的33年中,就在明朝的眼皮底下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不知道明朝的边将和明朝朝廷都在想什么。
后金扯的有点远,接着说正事。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年—年)正式建立。年,清军入山海关,占领了北京并迁都北京,定鼎中原,此后逐步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和农民军势力,一统全国。年(康熙八年),年仅15岁的康熙皇帝智擒当时最大权臣鳌拜,一举摧毁了鳌拜的势力。在稍微巩固了一下自己的统治后,时间来到了年(康熙十二年),这时的康熙皇帝(年—年)年仅19岁。公元年,康熙帝下令尽撤三藩(清初三个汉族藩王),令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退回到关外的辽东地区。假如康熙帝能够学当年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之举,给予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三位藩王妥善的安置,这时的平西王吴三桂已经62岁,平南王尚可喜已经70岁,只有靖南王耿精忠时年30岁。在古代的那种寿命条件下,如果说分别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和古稀之年的吴三桂与尚可喜(尚可喜在三藩之乱中始终未反叛清朝,而是抵抗吴三桂,年,被其长子尚之信软禁,夺取广东最高指挥权,响应吴三桂叛乱)一开始就有谋反之心,真的有点勉强。吴三桂其实也只是想在云南裂土封王,由其子孙世代承袭其爵位。
三藩之乱既然康熙帝如此决绝,那么三藩也不是吃素的,年的十一月,吴三桂首先起兵,“三藩之乱”开始,年福建的耿精忠起兵响应,随后当时统治台湾的的延平王郑经(郑经系郑成功长子,年,南明永历帝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也起兵相应,年,尚之信在软禁其父尚可喜后投降吴三桂。这四家,从实力上来讲,吴三桂军事绝对的第一。分析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据《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记载,年(顺治十四年),户部尚书车克奏报,该年八旗满洲男丁数约为5万人,蒙古男丁数约为2.6万人,所属汉军约32万(包括汉军八旗、汉人为主的绿营兵等)。清朝崛起时,女真各部不过百万人口,当时仅就吴三桂一家的明里暗里的兵力就可与当时的清廷兵力相当,当时吴三桂的部将王辅臣、李本深、吴之茂分别是陕西提督、贵州提督、四川总兵。所以在三藩之乱一开始时,清廷集体陷入了慌乱之中,很多大臣都主张退回到关外。对待三藩态度最为坚决的就是康熙帝了,那就是一定要与三藩一决高下。
吴三桂从民心上来看,双方其实都不怎么得民心,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耿仲明系耿精忠的祖父,耿精忠承袭其父祖的爵位),这三位三藩的藩王都是明军旧将,后来都是投降清朝,在清朝入主中原的过程中,这三位可谓居功至伟,双手都沾满了汉人的鲜血,不然清朝也不会破例封他们为王。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入缅甸被当时的缅王收留,后吴三桂军进入缅甸,缅甸王室发动政变,新的缅王把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年,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但是就算这样,当打着“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旗号的吴三桂反叛清朝时,还是得到了明皇室以及台湾郑经集团、部分汉人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鼎力支持。
明末辽东局势在三藩之乱之初,吴三桂军势如破竹,清军只有招架之功,几无还手之力,四方动摇,急的康熙帝都要御驾亲征后被大臣阻止。当是的八旗兵在江南已经养尊处优多年,其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倘若在战争初期吴三桂军乘势一举北上直掏清朝的国都北京,那么当时在中原立足未稳的清朝很有可能就要退回山海关以外了。然而吴三桂终究无帝王的境界,竟然一心想着与清朝划江而治,给了清朝喘息的机会,三藩被各个击破。另外吴三桂也有一帮“猪队友”,由于尚之信、耿精忠、郑经这三家紧挨着,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尚之信在年投降吴三桂的不久后又归顺清朝,后来被康熙帝处死。耿精忠最后也投降了清朝,最后被康熙帝凌迟处死。吴三桂曾多次写信给台湾的郑经,让其派遣舰队进攻清朝的大后方辽东,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然而郑经对此却置之不理。清朝毕竟是全国性的政权,在人力、物力、兵力的调集上,“三藩”远远不能和清朝比,在经历了初期的慌乱之后,在绿营兵的协助下,年,清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三藩之乱被平定,全国一统的局面得以进一步巩固。当然三藩之乱又使得华夏生灵涂炭,无数平民被杀。
明末农民战争三藩之军,如果追根溯源,其实来自明朝的这两支军队,关宁军(关宁铁骑)和东江军。根据《明季北略》明确记载明军将领祖大寿组织家丁,形成一支善战的部队,被称为关宁铁骑,吴三桂之父吴襄是祖大寿的部下,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因此吴三桂军属于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明末的明军精锐之一,给予后金(清朝)的八旗部队多次重创。年,祖大寿投降清朝。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意外”地攻陷了大明的中枢北京,崇祯帝自缢,很遗憾,在关外的勤王之师吴三桂军没能及时赶到。这时在山海关外手握重兵的吴三桂成了左右局势的一个关键人物,如果吴三桂倒向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大顺政权),那么清兵就很难入关,在反复权衡和犹豫后,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能够攻陷北京城,或许李自成也没想到,李自成是来碰运气的,而能够轻易入关,满清军事贵族集团其实也很意外。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记载,明朝人口接近两亿(包括女真族),而明朝女真族的人口不过百万,估计也就50到80万,清顺治年间满洲八旗在籍人口约68万,对此满清军事贵族集团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清朝却抓住了机会。在后来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吴三桂军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
登州年,毛文龙率领近名勇士收复了辽东附近的猪岛、海洋岛、长山岛、广鹿岛等沿海岛屿,年(明天启二年,天启皇帝是崇祯帝的哥哥),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部驻扎在了以东西长约80里的皮岛为中心的东江军镇,毛文龙为首的这只明军被称为东江军。东江军活动在辽东一带,极大地牵制了后金(清朝)。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矫诏杀了毛文龙,袁崇焕离开后,皮岛的毛文龙旧部发生哗变,登莱巡抚(年山东巡抚分离出登莱巡抚,辖登州和莱州二府)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接收了皮岛的叛将孔有德(毛文龙养孙)、耿仲明(毛文龙养孙)等。年,孔有德部在吴桥发动兵变,年1月,当孔有德部逼近登州城(治所在今蓬莱)时,城内的耿仲明起兵相应,这场兵变明军与叛军血战了大半个山东,最后明军取得了胜利。但是叛军首领孔有德(毛文龙养孙)、耿仲明(毛文龙养孙)等率领1万多人在水路从山东逃往辽东后归降后金(清朝),带去了后金急需的火器大炮、工匠和舟船。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给予他们特殊待遇,令其自成一军,孔有德和耿仲明日后都被清朝封王。
年形势说说毛文龙的另一个部下尚可喜(毛文龙养孙),尚可喜的父兄作为明军将领皆被后金(清朝)所杀,毛文龙被杀后,尚可喜并未叛变,在吴桥兵变后,尚可喜还与叛军交战。然而在年,由于明朝新任东江总兵沈世魁意图诬陷尚可喜,并意图加以谋害,在该年2月,尚可喜挟掠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军民万余人投降后金,这次激动的皇太极出盛京三十里相迎。其实详细考察历史,在清朝战胜明朝的过程中,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汉人在打汉人。年,年仅19岁的康熙帝裁撤三藩,虽然是操之过急,考虑不周全。然而与当时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郑经这四人相比,康熙帝的年龄在五人中虽然最小,然而从胸怀、策略以及意志力上来讲,是这四位望尘莫及的。战争中,军事首领的胸怀与决断力是左右战局的一个很大因素。写这样的问题,必须要理清一个观念,那就是女真人是中国人,女真族属于中国民族,三藩之乱从本质上是一场内乱,清朝与明朝的战争属于国内战争。可以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但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主义看待问题。康熙皇帝是中国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共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各族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包括笔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爱国是一个最基本的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