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强大的时候,为何没能把缅甸纳入版图
其实清朝一直都没有很严峻的“海洋危机”,甚至是压根不存在出海口被控制的概念,所以中原王朝从来都没有对缅甸的印度洋出海口这个位置动心过,所以古代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冲突,不会是因为海洋权问题引起的。
清朝也不是没有打过缅甸,在乾隆的“十全武功”里,其中一个就是“降服缅甸”,但这所谓的降服,其实是乾隆前后四次下令南征缅甸,付出了上千万两白银、上万人的生命的沉重代价换来的,就连乾隆打到第四次的时候,都隐隐有些后悔了,所幸缅甸率先投降称臣,那才结束了战争。
可即便是乾隆耗费巨大的“四次清缅之战”,都不是因为乾隆想要拿下缅甸的出海口而打的,只是因为缅甸当时飘了,想要入侵我国云南地区才引起了清朝的反击,所以清缅战争,就是清朝的自卫反击战。
古代中原王朝一直与缅甸接触甚少。
汉武帝在后世因为“穷兵黩武”被人所诟病,但汉武帝有很多决策是值得被人敬佩的,比如他坚持拿下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设立“汉四郡”,控制了该地区,主导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和思想,再比如汉武帝打下南越国,设立了“交趾刺史部”(东汉改为交州),实际控制了越南西北部地区,同样主导了这里的思想和文化。
汉武帝对东北和西南的“控制”,我们可以认为是中原王朝第一次走向世界的尝试,而汉武帝很成功。
因为在漫长的古代王朝的岁月中,被中原王朝管理过的汉四郡地区、交州地区,不管怎么变动,始终都被中原王朝牢牢抓住命脉,不得不称臣,也几乎不敢随意作乱,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因素就是,自汉代以来强大的“汉文化、经济”输出力,早已经将他们同化成一个共同体,就算有冲突,那也是内部矛盾,到最后,还是要和和气气坐在一起的。
但可惜的是,自从汉武帝以后,就鲜有中原君主能做到这个地步了,而以越南北部地区继续往印度半岛延伸领土的希望,也戛然而止。
所以缅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存在于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在汉代时被称为“谌离”、“掸国”(掸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又被称为“骠国”(骠族所建立的国家),甚至中原王朝都鲜有正式出使缅甸的记载,反而是缅甸自己慕名而来,拜访中原王朝,只可惜,并没有换来重视。
因为没有统治过缅甸,所以中原王朝对缅甸是不存在文化统治基础的,在文字上、语言、思想上都是有很大的出入,这种全方位的隔阂,是一种统治上的难点。
缅甸地区建立“王朝”也是在中国北宋时期了,第一个王朝名为“蒲甘王朝”,曾派出使者到北宋朝贡,可此时的宗主国“大宋”并没有什么心思去管缅甸这个国家如何如何,因为大宋自己就首先面临着很严峻的北方政权威胁,一直到南宋结束,都没有消失过。
真正拉开中原王朝“染指”缅甸序幕的,乃是南宋末年,蒙古对此的入侵,史称“元缅战争”。
蒙古统治者的“版图意识”是很强的,就算当年和南宋作战,都没有放弃对付缅甸,自公元年到年,缅甸和元朝的摩擦就非常之多,首先是忽必烈的“强制招降”受到了缅甸的拒绝,然后就是元朝军队漫长的南征,元缅战争对元军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气候炎热”、“环境恶劣”、“地势、植被复杂”,这都是无往不利的元军的克星。
不过缅甸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撑“死磕”,于是在年,还是被元朝打破了国都的大门,缅甸北部地区只能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这也是缅甸第一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里面。
但可惜的是,这个行省仅仅是设立三年多就撤销了,因为元朝人发现自己根本管不了这个地区,什么东西都格格不入,于是让缅甸重归自治,在这里设立“宣慰司”制度,让缅甸的“酋长”(统治者)三年向朝廷进贡一次。
元缅战争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充分地展现了两个问题:
一、中原王朝根本不觊觎缅甸的印度洋出海口。
二、统治缅甸是政治难度远远高于军事难度的事情。
明朝时期:缅甸通过海洋渠道变强,野心壮大。
通过海洋变强,这是古代中原文明很少去设想的道路,即便是郑和下西洋,也是“施恩”为主,而缅甸,则是在葡萄牙人开辟印度洋航线的时候,通过他们的港口获得了交流,在大明朝时期的缅甸,得以通过葡萄牙人给予的交换强大起来。
在明朝时,缅甸属于“三宣六慰”之一中的“缅甸宣慰司”,在前期整体上还是臣服于大明,可随着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葡萄牙人到访,缅甸开始变强,公元年,东吁王朝建立,公元年,莽应龙继承王朝之主的大位,开始彻底统一缅甸中部、南部地区,东吁王朝因此拧成了一股绳,开始侵犯大明的云南地区。
这是古代缅甸对中原王朝威严最初的挑衅,这种挑衅让大明朝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因为一个自古以来都是俯首称臣的小国,竟敢翻天,怎么能让人不愤怒。
明朝万历十年,东吁王朝进攻了云南被击退后,大明朝廷开始了“南征”,在次年完成军队集结,向缅甸进军。
其实当时的缅甸也就是“愣头青”,自认为很强,以为借助葡萄牙人的力量可以击败腐朽的大明,可大明只是衰弱了,不是灭亡了,瘦死的骆驼仍比马大,更何况骆驼没死,于是面对明朝的反击,缅甸节节败退,明军还是“以少胜多”,即便是天气炎热、环境恶劣,都还是能够获胜。
在一系列攻伐下,缅军节节败退,不得不退出在缅北地区和明军的争锋(明代对缅甸的控制,是继承自元朝的控制范围),而后大明连续拿下“孟养”、“木邦”、“陇川”等地的控制权,牢牢地盯着缅甸的战略步伐。
而在万历十年的“硬气”,是东吁王朝的“昙花一现”,自此之后,东吁王朝便开始由盛转衰,到了莽达时期,缅甸连大清册封的“平西王”吴三桂都无法抵抗,莽达之弟莽白为保东吁王朝,主动交出逃难至缅甸的永历帝,著名的“咒水之难”,就是在缅甸缔造的。
总的来说,明朝是比元朝对缅甸的“控制”更深的朝代,不论是时间上还是交流上,明朝都要远远比元朝有优势,可即便如此,明朝都没有成功把整个缅甸拿下,放进大明的版图中。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缅甸的“统治成本”太高,大明的中央朝廷也无心来治理缅甸,其实这是很多朝代的通病,毕竟元朝证明了,不是疆域大就是好事,还需要有人去管,还要管得好,而唐朝则是证明了,疆域很大的情况下,就算有人管,也会有“割据分裂”的局面。
与此留一颗定时炸弹,还不如少管一事,所以缅甸只要不再入侵大明,大明也不会对缅甸有什么压迫行为。
清朝时期:南征缅甸“大挫败”,赢得很“惨”。
众所周知,万历年间的大明已经是在走高速的下坡了,可比起大明的衰落,缅甸东吁王朝的衰落更是迅速,到了东吁王朝末年,也是一副军阀割据的局面,因此经过了数十年的纷乱,东吁王朝被“贡榜王朝”所取代,缅族人“雍籍牙”在东吁王朝的躯体上创建贡榜王朝。
贡榜王朝其实和东吁王朝崛起的时候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大量的西方力量来完成的,而贡榜王朝的野心不会比东吁王朝小,于是贡榜王朝,也走了东吁王朝的老路:入侵大清。
在公元年以前,缅甸都还是“东吁王朝”的统治,而在清初的时候,清政府根本就对缅甸鲜有过问,直到雍正七年开始,东吁王朝开始正式表示要对大清“称臣”,可是东吁王朝的请求被拒绝,此后的乾隆十三年、乾隆十四年,缅甸的部分势力提出请求,想认大清为宗主国,皆被拒绝,而大清的理由也是十分霸气的:
“以该夷于明末久为缅属,未便准许”。
直到乾隆十五年,缅甸才通过在云南的“茂隆银厂”攀上了大清,最终被乾隆认可,形成宗藩关系。
可是这宗藩关系才过两年,就被强制结束了,因为东吁王朝被人取代了,变成了贡榜王朝,而此时的乾隆,是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的。
公元年(乾隆二十七年),贡榜王朝因为在内部“打遍无敌手”,开始觉得小小的缅甸满足不了他们了,于是出兵云南,想要侵蚀云南,所以清缅之间的战争根源,还是一场自卫反击。
可是因为山长水远,缅甸小规模入侵云南的消息传到乾隆的耳朵里,已经变成了如同“京城有盗贼”一般的小事,乾隆只觉得是缅甸的流匪作乱,不是什么大事,所以真正的反击,也是在乾隆三十年才开始,云贵总督刘藻指挥“三千”清军和缅军开战,谁知道这一战清军损失惨重,大清第一次清缅战争结束。
因为刘藻谎报军情,他不得不自刎而死,在这一次失败之后,乾隆终于重视起缅甸来,也知道了缅甸早已经“改朝换代”,于是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命令杨应琚快马加鞭奔赴云南,迅速控制局面。
当杨应琚来到了云南之后,他亲自指挥第二次清缅战争,其实杨应琚的到来还是很有用的,可这第二次碰撞,清军也没有能够讨好,因为缅军有新式武器“隧发枪”,这种被乾隆轻视的新式武器将大清打得节节败退。
更可怕的是,此时的缅军主力竟然不在此地,而是在攻打暹罗,这也就意味着,将杨应琚拖入泥潭的,并不是缅军的主力军,可是这一切杨应琚和清朝廷都还没有意识到,于是杨应琚在调动一万五千军队,伤亡三千人的代价下,还是维持了原先的局面,第二次清缅战争,可以说是没输没赢。
可乾隆却不这样想,他因为杨应琚也“谎报军情”,赐死杨应琚。
在赐死了杨应琚后,乾隆显然已经动了真火了,他不允许缅甸这么个小国挑衅他的威严,于是派出“明瑞”担任云贵总督,攻打缅甸。
明瑞乃是清缅战争中的第一位“皇亲国戚”,他乃是乾隆嫡妻富察氏的侄子,他该喊乾隆为“姑父”,而明瑞信誓旦旦地表示肯定拿下缅甸,谁知道,明瑞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
因为对缅甸军的判断仍旧失误,明瑞认为只需要两三万人就可以拿下缅甸,谁知道此时的缅甸已经打下暹罗,主力回援,此时明瑞面对的缅军,跟他所判断的缅军又不是同一个概念了,第三次清缅战争在乾隆三十二年开打,一直持续到乾隆三十三年,在这个过程中,明瑞还因功被封为一等公。
可事实就是事实,明瑞这点人手加上在这等瘴气环绕的恶劣环境,根本就不是缅军的对手,在多次交战后,明瑞被缅军围困,最后不得不自刎,此消息传回大清朝廷,乾隆震怒,连连处死了几个云南的封疆大吏,而傅恒此时也得知侄子身死缅甸战场的噩耗,于是请缨出击。
面对傅恒的请求,乾隆应允,而此时的乾隆暴怒无比,他动真格想要彻底征服缅甸,因此在第四次清缅战争中,他调来了五千满洲精锐,两千福建水师,其他的绿营若干。
可战争的结果,却不是乾隆想象中的“势如破竹”,傅恒在瘴气环绕的环境下病倒,水师的主将和陆军的主将先后病死,大量的八旗军病死,这场战争敌人不是最可怕的,环境才是最可怕的,而缅军也被清军病倒前的反扑打得无力反抗,当傅恒要一鼓作气彻底击溃缅军的时候,才发现清军也已经“无力前进”了。
而傅恒等人以及缅甸的最高将领为了“保留性命”,互相达成和解协议,病重的傅恒才明白,打下缅甸这个地方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地势复杂暂且不说了,瘴气弥漫的环境,足以让人在这里短寿甚至病死。
傅恒回京之后,乾隆并没有怪罪他,而在一年后,傅恒也病逝了,此时的乾隆深知缅甸就是一个“毒窝”,便不再派人去和缅甸消耗了,而缅甸既然主力被大清打废了,乾隆也就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了,因为攻打缅甸,已经花去了上千万两白银,早已经得不偿失了。
但这也不妨碍乾隆把四次清缅战争列入“十全武功”,虽然这一全,争议性非常之大。
总的来说,清朝拿不下缅甸,不再仅仅是文化上的事情,因为清朝廷连一个“战胜“、“碾压”的局面都做不到,比起元朝、明朝时期,清朝已然失去了绝对优势,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因为缅甸在进步、成长,清朝却原地踏步。
除此之外,缅甸因为环境恶劣和地势复杂的原因,大清根本做不到大军进入,这也是最无奈的一个客观因素,如果仅仅是中等规模的作战,根本拿不下缅甸。
乾隆五十三年,缅甸因为周边国家关系的紧张化,不得不“投靠”清朝廷获得庇护,这也是贡榜王朝第一次向大清称臣,而乾隆应允之,同时乾隆也要求缅甸释放十八年前被缅甸扣押的战犯,也是这个要求的提出才让世人知道,原来乾隆的“十全武功”的水分这么高,自己都还有人在人家手上握住了十八年。
难啃的缅甸,也是不想啃的缅甸。
纵观缅甸和中原王朝的历史,两者缺少了可以“融合”的基础,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怪清朝对缅甸战争的失利,重要的是在很多年前的“统治”局面没有打开,后面则是步步失利。
其实总的来说,对出海口的控制,对海洋权的重视,乃是清朝末期直到现代才养成的一种观念,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中,中原文明根本不需要这种东西,所以何必去拿下缅甸,就算是把骑兵都安排到欧洲练兵的蒙古人,也没有完全统治缅甸。
如果借用傅恒的观点,那不得不说,缅甸这个地方,太难啃了,如果没必要,真的没人想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