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南亚土壤,相继成为荷兰英国的殖民

头部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a_7057267.html

引言

从18世纪末起,英国在印度加紧鲸吞蚕食,到19世纪中期完全吞并了印度。

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战争

早在-年和-年间,英国先后发动两次侵略迈索尔的殖民战争。迈索尔人民在海达尔·阿里苏丹及其子铁普苏丹(-年)领导下,英勇抗击殖民者。铁普苏丹对内采取温和政策,对境内印度教徒居民概不加以宗教歧视。铁普苏丹从下等种姓和“不可接触者”中募集兵士,他们果敢善战,使用新式武器,屡次击败英国殖民者,保卫了国家的独立。

年,英国发动第三次侵略迈索尔的战争。殖民者实行分化各邦的政策,与海德拉巴邦和马拉特王公的国家联盟,孤立迈索尔。战争开始时,从孟买和马德拉斯侵入迈索尔的两支英军,遭到铁普苏丹的迎头痛击。英军虽逼近迈索尔首府色林卡帕坦,但在守军打击下不能取胜。年,英军再次围攻色林卡帕坦,冲破外围工事。这才迫使铁普苏丹把东北面约一半的领土割让给东印度公司,支付三千三百万卢比的赔款。但迈索尔仍保持独立。铁普苏丹认为英国殖民者是印度唯一的敌人,遣使联系法国、土耳其、阿富汗和阿拉伯,企图利用英法矛盾,联法抗英。

英国殖民者又于年发动第四次亦即最后一次侵略迈索尔的殖民战争。铁普苏丹率军顽强抗击,因强弱悬殊,被迫退守色林卡帕坦。迈索尔人民坚决保卫国都,血染每一寸土地。铁普苏丹三次受伤,在英军大炮轰开的城墙缺口处坚持指挥作战。最后英军冲进城内,大肆屠戮抢劫,铁普苏丹被害。英国殖民者害怕引起人民新的反抗,不敢即行吞并迈索尔。他们分割迈索尔一部分土地,立其走狗印度王公为傀儡,使迈索尔实际处于英国管辖之下。迈索尔人民发动反英起义,坚持斗争达数月之久。

19世纪初,马拉特联盟的五个主要集团互争雄长。年,因陀尔王公袭击浦那的丕什瓦巴杰劳二世和瓜辽尔的联军,洗劫浦那,巴杰劳二世逃入东印度公司辖地乞援。这时,控制迈索尔的英国,已吞并敖德的一半领土和几个小邦,其辖地已与瓜辽尔为邻。中印马拉特各国被英国视为从孟加拉湾到阿拉伯海建立稳固统治的障碍,而那格浦尔王公所占奥里萨的领土,又把英国所属马德拉斯和孟加拉隔开。

于是夺取马拉特土地,特别是占据莫卧儿故都德里,已为英国殖民者所迫不及待。总督韦尔斯来利用巴杰劳二世乞援,于年底迫使签订条约,承认马拉特联盟各国丧失独立,允许英国在其境内驻军并担负军费,各国间争端由英国调解,不录用英国人以外的欧洲人。英国则给予丕什瓦以保护,于年5月护送巴杰劳二世回到浦那。各王公拒绝承认这个奴役性条约,联合起来反抗英国。但马拉特自西瓦吉死后即恢复采邑制,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流离失所,财政竭蹶,少数马拉特统治者和广大各族人民之间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在抗英斗争中各王公又不能团结一致,军队由不同部落的雇佣兵组成,缺乏统一编制和指挥。因此英国殖民者于年击败瓜辽尔和那格浦尔王公,占领阿格拉和德里。年底,瓜辽尔和那格浦尔被迫同英国讲和,承认英国吞并阿格拉和德里两地以及那格浦尔在奥里萨的领土。因陀尔王公则继续坚持抗英,以出没无常的骑兵袭击英军,屡屡获胜。经过多次激战,英军才击败因陀尔,迫使承认为英国的藩属。年,东印度公司又发动侵略马拉特国家的战争。次年,丕什瓦的领土被并为属地,巴杰劳二世退居康普尔,领取年金。英国立其走狗为瓜辽尔和那格浦尔的王公,并在各邦的首府驻军镇压。从此马拉特人地区处于英国殖民者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

19世纪40年代,印度北部还保持独立的信德和旁遮普开始成为英国殖民侵略的对象。年,英国殖民者吞并比较弱小的信德。旁遮普曾屡遭阿富汗人侵略,小封建主割据分立,19世纪初为“大王”兰志·辛格所统一。辛格拥有训练良好的军队,雇佣拿破仑失败后解职的法国军官,先后夺取为阿富汗人所征服的木尔坦、克什米尔、白沙瓦等地。约占旁遮普人口七分之一的锡克教徒,由于对阿富汗战争的胜利而获得不少战利品,租税负担也得到减轻。

但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农民则仍受沉重的压迫。40年代初,旁遮普的大王频频易位,统治阶级内部分裂斗争。年,锡克教农民出身的士兵组成“般遮耶特”即五人代表会,镇压封建主的内乱,监督政府的活动,并采取巩固边防的措施。锡克教的上层分子因般遮耶特威胁他们的政权和财产,企图利用英国殖民者来消灭人民的反抗。英国殖民者也蓄意发动侵略旁遮普的战争。年,边境发生冲突,旁遮普宰相拉耳·辛格和英国都宣布作战。

锡克人虽勇敢战斗,重创英国殖民军,但旁遮普军却不乘胜进攻,内奸锡克教上层分子又向英国方面透露作战部署,于是英军得扭转败局,终于在年2月获胜。旁遮普成为东印度公司的一个藩属邦,一部分领土被并入公司。以后,锡克教徒为恢复独立,于年举行反英起义。年1月,起义军击败殖民者,英国骑兵惊慌逃窜。但旁遮普军队指挥失当,锡克教徒又未得到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支援,到2月的第二次战役中,被拥有炮兵优势的英军击败。英国终于吞并旁遮普。

并吞旁遮普和信德以后,英国占领了全印土地的三分之二,人口的四分之三。还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数约五百的大小邦王公统治之下。公司直辖地和各邦犬牙交错,极便监视。王公或为英国驻扎官所控制,或为殖民者一手培植,都直接间接受制于英国。英国实际统治了整个印度,形成庞大的英印帝国。英国控制欧洲到东方的海道中心印度后,在与其他殖民国家斗争中便占极大的优势。英国以印度为根据地,利用其人力和物资,向中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伊朗、阿富汗以至东非不断进行侵略战争,扩大它的殖民势力。

殖民剥削制度的改变

东印度公司的野蛮税收掠夺使农民破产。农业普遍衰落,无力承受税收负担。英国殖民者于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实行新土地税制,以保证和扩大土地税的收入。新土地税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了不同方式。

年,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实行“固定柴明达尔制”。这些地区的小封建主和农村公社的土地继承权都被取消,土地成为包税者柴明达尔的私有财产,公社农民沦为无权的佃农。柴明达尔作为土地的私有者向农民征收地租,并有权随意夺佃。柴明达尔须向东印度公司缴纳相当于年实际税额十分之九的定额土地税,如不能按期缴纳,土地即被拍卖。以后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地租的提高,柴明达尔的收入相应增加,但公司税额的绝对数字不变。

在孟买和马德拉斯的大部地区,早已存在着土地私有制。农民反对殖民者没收他们的土地,反对柴明达尔在他们的土地上榨取地租。因此英国殖民者于年实行“莱脱瓦尔制”即农民租佃制。殖民当局剥夺公社的牧场和荒地,但承认具有充分权利的公社农民享有耕地所有权,土地可以买卖、典当和继承。在未进行反英斗争的地区,公社上层分化出的小封建主所占有的土地,也被确认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在这些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成为佃农。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农民有义务耕种土地,必须向殖民当局缴纳相当全年收成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税。

在印度中部的许多地区,英国殖民者于年实行所谓“不固定柴明达尔制”。它和固定柴明达尔制的不同在于税额不固定,每隔二十五年到三十年更改一次,亦即柴明达尔和东印度公司之间重新分配一次剥削所得的份额。这种制度和固定柴明达尔制另一不同之点,在于这一类的柴明达尔主要是中小封建主,而不是包税人。

新土地税制实行后,东印度公司收入大为增加。公司征收的土地税总额,-年度为四百二十万英镑,到-年度增至一千五百三十万英镑。同时,英国利用柴明达尔制度培植了一个新的地主阶级,作为殖民统治的社会支柱。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加强税收掠夺之外,开始变印度为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以适应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

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取消,英国工厂主和商人普遍均沾把商品直接运销印度的权利。于是英国商品特别是棉织品立即大量涌人印度市场,英印间的商业很短时期中增加了三倍以上。年以前,印度大体上是出口贸易国家,现在却成为进口贸易国家。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发源地的印度,竟为英国棉纱和棉织品所充斥。

从到年,英国对印度输出的棉织品由不足一百万码增加到五千一百万码以上。从年到年,英国对印度输出的棉纱增加了五千二百倍。英国各种商品特别是纺织品到30-40年代不仅在印度的大城市大量销售,而且开始出现于海港附近以及恒河流域和孟加拉某些地区的农村市场。19世纪中叶,印度已经变成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国外销售市场。

年,英国对印度输出总值达八百零二万四千英镑,其中棉织品一项即有五百二十二万英镑,占英国对外出口总值的八分之一以上,占棉纺织品对外输出的四分之一以上。棉纺织业日益成为英国经济的命脉,而印度也日益成为英国纺织业的命脉。

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迫切需要殖民地供应大量原料和粮食。从年起,殖民当局开始准许英国人在印度经营种植园,从此原料输出显著增加。-年间,原棉的输出额从三千二百万磅增至八千八百万磅,羊毛的输出额从三千七百磅增至二百七十万磅。大米和小麦等谷物输出总值也从年的八十五万八千英镑增加到年的三百八十万英镑。

印度沦为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后果

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一百年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摧毁了原有的社会基层组织农村公社。

英国殖民者肆意掠夺印度农民,对水利灌溉事业漠不关心,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殖民者从印度农民征收的土地税“大到这样,以致劳动条件的再生产,生产资料的再生产,都严厉地受到威胁,以致生产的扩大或多或少成为不可能的,并压迫直接生产者,使他们只能得到维持肉体生存的最小限量的生活资料”。但从印度农民身上榨取来的巨额财富,却很少用于维修印度农业必不可少的水利灌溉工程。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殖民者在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三省用于水利灌溉等公共工程的开支,不到全部收入的1%。农业普遍衰落,早在18世纪末,孟加拉已经有三分之一地区变成丛林。到年,马德拉斯又有四分之一土地荒废。饥馑不断,居民大批死亡。19世纪上半期,在印度连续发生七次大饥荒,死亡约一百五十万人。英国大机器工业产品大量输入,彻底摧毁印度的手工业。

印度手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自来很发达,产品远销亚洲和欧洲市场。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英国资产阶级曾依仗政府力量,从本国市场排斥印度纺织品。政府明令禁止人民使用印度的丝织品和印花布,出卖或贮藏这些商品者处以罚金。但是,工业革命后情形大为改变。英国资产阶级凭借近代大机器工业和产品的低廉价格,“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人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

印度的手工业者无力与英国大机器工业相竞争,受到致命打击,纷纷破产,陷于绝境。总督本丁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棉纺织工业的毁灭使印度的城市也随之衰落。年时,一度非常繁荣的纺织业中心达卡城人口从十五万减到三、四万人,满城荆棘,疟疾流行。其他手工业中心如苏拉特、穆尔希达巴德等,也都萧条衰落。

柴明达尔制和莱脱瓦尔制实行后,到19世纪中期印度农村公社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并未随着旧社会结构的破坏而发展起来。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总结印度沦为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后果时写道:“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

20至30年代的反英斗争

19世纪20至30年代,各地零星爆发反英斗争。至年,科尔人起义。孟加拉西南部帕拉穆和乔塔-那格浦尔等地都有小规模的反英斗争。年,迈索尔人民反对英国走狗的迈索尔王公,坚持斗争到年年中。在西南海岸,农民也发动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

19世纪20至30年代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中,伊斯兰教的瓦哈布派在北部的反英起义最为重要。印度瓦哈布派领导者赛德·阿赫美德曾在因陀尔王公军队中服役。他自称救世主,倡导对异教徒的圣战,反对财富不均。他以孟加拉巴特那为中心,在伊斯兰教农民和手工业者中广泛进行反英宣传,并对信徒实行军事操练。年,赛德·阿赫美德带领几千信徒到西北边境,建立新的基地。

年,他在同锡克教徒的冲突中死去。于是瓦哈布派的活动中心又向东转移,同年在孟加拉起义,很快席卷加尔各答邻近的三个县。起义者宣布要消灭英国殖民政权,声称没有任何人有权在神的土地上征租税,主张实行公产制,建立“正义之国”。他们向加尔各答进军,沿途杀死东印度公司官吏、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地主、阿訇和婆罗门,没收其土地。镇压起义的英国军队在两次会战中被起义者击败,第三次才镇压了起义。瓦哈布派教徒仍然进行隐蔽活动,年又有八万人在孟加拉再次发动起义。

荷兰政府直接统治的开始英国的短期统治

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掠夺,严重破坏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超额利润无法久持。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加速了公司的解体。部分荷兰资产阶级主张取消公司的垄断,以便直接参加对印度尼西亚的剥削。但公司受到荷兰执政威廉五世的庇护,而威廉就是公司的首脑。直到威廉的统治在年被以丹德耳斯为首的“爱国者”推翻后,东印度公司才被迫于年解散。从此荷兰政府直接统治印度尼西亚。

年,拿破仑派其弟路易·波拿巴直接统治荷兰。被推翻的执政威廉五世逃往英国,成为英国统治集团的工具,协助英国占领荷兰的许多殖民地。拿破仑为防止英国夺取爪哇,任命丹德耳斯为印度尼西亚总督。

年,丹德耳斯来到印度尼西亚,把荷兰殖民军从四千人扩充到一万八千人。他强迫人民在爪哇修筑防御工事和长达一千公里联系爪哇东西两端的军事公路,使成千上万印度尼西亚人因筑路而丧生。丹德耳斯为筹措防御英国进攻的军费,继续实行实物定额纳税制和强迫供应制,扩大咖啡等的强迫种植,将一部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农民出卖给欧洲商人和富裕的华侨商人。丹德耳斯的暴政在万丹和井里汶等地引起新的反抗。英国军队于年进攻爪哇,人民拒绝支持荷兰殖民者,还有一部分爪哇士兵起义。荷兰殖民者被迫向英军投降。

英国殖民者在-年间统治了印度尼西亚。莱佛士任爪哇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督,执行代表英国工业资本利益的殖民政策。他首先宣布全部土地归英国政府所有,农民为世袭佃户;实行土地课税制,地税率水田为全部收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旱田为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农产品出口增加,也扩大了英国工业品在印度尼西亚的市场。

莱佛士又废除贸易垄断制和国内关卡税,鼓励私人资本开辟种植园。日惹和梭罗两邦的封建主,纷纷把土地租给外国种植园主,以取得货币地租。莱佛士还开放印度尼西亚的港口,来爪哇的外国商船数目在短短四年内增加了十倍。莱佛士起初因为要利用日惹、万丹等国封建主反对荷兰,对他们故示拉拢。占领爪哇后,便一改前态,采取高压政策。万丹苏丹全部领土被吞并,苏门答腊最大的邦巨港也被迫割让土地。

荷兰殖民统治的恢复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荷兰恢复独立。根据年英荷所订条约,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相继重归荷兰。在英国短暂统治时期,英、美等外国资本在印度尼西亚巩固了势力。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后,首先遇到英、美两国在商业上的竞争。年来到爪哇各港口的一百五十余艘商船中,属于英美两国商行的共一百十五艘,而属于荷兰的仅有四十三艘。英国商人不仅运走原料,而且把廉价商品倾销于印度尼西亚市场。荷兰殖民者因本国经济比较薄弱,无力同工业发达的英国竞争,于是重新恢复垄断制度,实行保护关税。

年,荷兰国王组织尼德兰贸易公司,运输和销售印度尼西亚的土产。同时实行新关税法,对进口别国货物课以重税,以保证荷兰在贸易上的优越地位。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后,输入爪哇的纺织品总额中荷兰所占比重由年的三分之一上升为年的三分之二。荷兰殖民者还禁止印度尼西亚封建主出租土地给别国种植园主,要求废除租赁契约,以进一步排挤别国资本的势力。印度尼西亚封建主以弥补“损失”为借口,更加强对农民的剥削。

莱佛士实行的殖民政策使印度尼西亚的商品货币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荷兰殖民者沿用了土地课税制,但不放弃旧的剥削方法。他们恢复东印度公司时期的强迫供应制度,扩大咖啡的强迫种植。印度尼西亚人民还被迫交纳各种新的苛捐杂税,如门户税、庭院税、牲畜税、稻谷税、迁居税、土地贸易税等,甚至连过桥入市也都须纳税,人民极为不满。对出租土地的禁止,使封建主的收人受到影响。许多封建主无法偿还预收的租金,负债累累,因此也对殖民统治不满。荷兰殖民者同印度尼西亚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终于酿成-年爪哇人民大起义。

蒂博尼哥罗领导的人民大起义

领导爪哇人民起义的是日惹苏丹的庶子蒂博尼哥罗。他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曾任摄政,向往于满者伯夷王朝的鼎盛时代,企图建立强大的伊斯兰教王国。他试图改变统治方法,反对殖民者征收门户税,在其领地内减轻农民的负担。他坚决反对荷兰殖民者及其走狗,他的领地德卡列佐成为不满殖民统治的人民和部分封建主聚集之地。荷兰殖民者感到很大威胁,一面剥夺他继承王位的权利,一面劝诱他迁居日惹苏丹的宫廷,企图加以监视。但他拒绝迁往。

年7月,荷兰殖民者围攻他的住宅,企图致之死地。于是蒂博尼哥罗在斯拉朗发动武装起义,以圣战为号召,动员人民起来消灭异教徒荷兰殖民者。无数爪哇农民团结在他的旗帜下,组成强大的起义军。不少华侨参加作战,或供应武器弹药,一部分封建主也乘机响应。起义军进军包围日惹,严重威胁荷兰殖民军的大本营所在地。起义迅速扩大到爪哇的大部分地区,殖民军中的爪哇士兵也不断转到起义者方面。年10月,蒂博尼哥罗被拥立为苏丹。

起义军开始组织不严,到年初才形成固定队伍,与各地人民取得联系,得到人民的支援和掩护。由于缺乏枪支大炮,不能进行大规模战斗,但他们采取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往往使殖民军伤亡惨重,疲于奔命。蒂博尼哥罗转战各地,英勇斗争,屡次严拒殖民者谈判的建议。殖民军曾俘获其子,以杀害逼降,蒂博尼哥罗销售种粒坚决不为所动。

荷兰殖民者一面用让步手法阻止梭罗的封建主参加起义,一面拉拢已参加的日惹封建主,啖以重利,诱使他们脱离起义队伍。从年起,殖民者开始采用碉堡战术,在起义军控制地区四周每隔二十到三十公里修筑碉堡,组织了十四个流动部队,配合各碉堡据点,使起义军处于被分割和包围状态。起义军在艰苦环境中继续坚持斗争。但是,蒂博尼哥罗与起义军另一领袖奇阿伊·摩佐因争夺宗教最高领导权发生矛盾,奇阿依·摩佐竟投降殖民者,起义军大为削弱。

年即起义爆发后的第五年,蒂博尼哥罗被骗往马吉冷同荷兰殖民者举行停战谈判。荷兰殖民者因迫使蒂博尼哥罗投降的阴谋不能得逞,便背弃诺言,将他扣留,终身幽禁于苏拉威西的望加锡。已经削弱的起义军,至此又失去领袖,终被荷兰殖民者所残酷镇压。

坚持五年的爪哇起义人民,歼灭一万五千多荷兰殖民军,惩治许多为人民痛恨的殖民官员和外国吸血鬼,烧毁他们的咖啡种植园,沉重地打击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在印度尼西亚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强迫种植制度和殖民侵略的扩大

荷兰耗费了两千方盾军费镇压爪哇人民的起义。与此同时,国内因镇压比利时独立运动,开支也十分庞大,财政遭遇困难。因而对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加强剥削,于年实行强迫种植制度。

这个制度规定农民必须在自己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土地上种植欧洲市场所需的农作物,如甘蔗、咖啡、蓝靛、棉花、烟草等等,按规定价格出售于殖民政府。在收购农产品时,殖民当局首先从产品中扣除土地税。当农产品的价格超过必须缴纳的税额时,超过部分不归还农民。但在相反的情况下,农民就必须出售粮食以偿付土地税的不足部分。

农民还必须把产品无偿运交政府仓库,为政府从事各种无偿劳动。荷兰殖民者为了有效推行强迫种植制度,规定监督农民种植的封建主和官吏分享农作物总收成的一部分,授予大片土地和种种特权。封建主和官吏利用这些规定和特权,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他们的利益同殖民者的利益紧密联系,成为殖民统治的支柱。

荷兰用强迫种植制度从印度尼西亚榨取了惊人的利润。在实行这个制度的-年的四十年间,搜括了共约八亿盾,相当于东印度公司在两个世纪内所榨取的总和。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处境大为恶化。由于大量土地用于种植指定农作物,谷物生产减少,连年发生饥荒,居民大批死亡。在爪哇的淡目,原有居民三十三万六千人,年的饥荒后减到十二万人。格罗波甘原有居民八万九千五百人,年的饥荒后只剩九千人。起义暴动在各地不发生。

结语

在实行强迫种植制度的同时,荷兰对通称为外部领地的爪哇以外各岛也加强了侵略。当时英国已侵占北婆罗洲,美国势力也开始向这一地区伸展。荷兰为防止外部领地被其他国家侵占,因而加紧扩张。-年间,荷兰向巴厘岛发动三次侵略战争,终于迫使当地王公承认荷兰统治。侵略矛头随即指向西加里曼丹。华侨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反抗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掠夺,并肩作战,进行了英勇斗争。直到年,华侨的自卫组织兰芳公司始终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共同抗击荷兰殖民者。加里曼丹东南部马辰人民,也因不胜殖民者的压迫,于年举行起义。荷兰殖民者屡受重创,后于年镇压起义,吞并马辰。在苏门答腊岛上,荷兰殖民者逐渐兼并许多半独立的小邦。到7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只有阿齐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