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后缅甸一百多年没有向中国朝贡,乾

清朝时期缅甸被清朝视为藩属国,不过缅甸由于在明清易代时曾犹豫不决,曾接纳南明永历君臣,在清早期的康雍时期并没有与清朝有过多往来,迟至乾隆十五年才第一次进贡与满清建立宗藩关系,而缅甸这一次的朝贡也都是建立在欺骗和缅甸东吁王朝崩溃之际的虚假宗藩关系。

乾隆十五年之前的中缅关系史

缅甸和中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从汉朝开始就有缅甸的记载。在唐朝时期更有对缅甸古国骠国前往唐朝向唐德宗朝贡,唐朝之后南诏兴起,缅甸和中原王朝较为较为疏远,宋朝时期虽有记载,但并没有朝贡纪录。元朝时期蒙古人曾攻打缅甸,还设立缅甸行省。明朝时期缅甸内部混乱,明朝在中缅广大地区设立三宣六慰羁縻统治,缅甸阿瓦王朝向明朝朝贡,明朝设立缅甸宣慰司,缅甸以土司名义向明朝朝贡。《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曾经缅甸宣慰司进攻:

云南缅甸宣慰司宣慰卜剌浪马哈省,亦速剌遣人,贡金银器皿。

明万历年间,缅人建立东吁王朝,日趋统一强大,缅甸侵占明朝三宣六慰,迫使许多土司臣服缅甸。最终发生了明缅战争,经过此战后缅甸取胜,缅甸此后不入贡,明缅的宗藩关系断绝。此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清军入关,云南黔国公沐天波遭遇变故,颠沛流离的南明更不顾上与缅甸的交往。直到南明末帝永历帝抗清最终失败,明朝又一次和缅甸交往,而这次的交往是明朝逃难而来。东吁王朝对于落难的皇帝,名为款待,实际是软禁起来。当时南明重臣李定国和白文选数次入缅索要永历君臣不得,怒而攻打缅军,使得缅甸当时出现动荡局面。最后缅甸欺骗永历君臣,将他们交给清军吴三桂带回昆明勒死。《清史稿》对此有详细记载:

顺治十八年,李定国挟明桂王朱由榔入缅,诏公爱星阿偕吴三桂以兵万八千人临之。李定国走孟艮,不食死。缅酋莽应时缚由榔以献,遂班师。

永历之后,兴起的清朝并没有马上和缅甸建立起外交关系,康熙元年曾有大臣提议赏赐缅甸国王献出永历君臣,然而被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否定,从而清缅错过一次官方交往的机遇。之后经过数次战争,中国四海宴清,到雍正帝时又有大臣表示缅甸希望成为宗藩体系一员,不过最终只是缅甸攻打暹罗的拖延战术,最终使得清缅两国近百年没有官方交往。《缅事述略》曾载上百年中国不知缅甸事:

迨至顺治十八年,莽猛自立,戕永明王君臣,自是不通中国者六七十年。雍正七年,与整卖构兵,求进贡而不果,盖百十年来,中国几不知有缅甸矣。

乾隆十五年滇缅边银厂主吴尚贤引缅甸东吁王朝入贡

由于长期的清缅官方没有交往和清朝康雍时期边关的重点并不在南方,而是北方和西部,清缅之间不相往来,  保持两国相安无事。清朝到乾隆时期才有初步和缅甸接触。起初缅甸北部臣属东吁王朝的一些土司曾想朝贡清朝,与云南地方官有所接触。不过当时地方官奉行康雍时期定制,为避免与缅甸的战事,以这些土邦在明缅战争之后就臣属缅人为由,拒绝了土司的朝贡请求。

不过当时地方官员对缅这种却之的态度使许多边界的土司和开矿的内地籍矿主十分不安,因为他们希望清缅边界安定,希望清缅能建立联系,更希望缅甸能向天朝低头,这样就不会如缅甸和暹罗那样战争不断。

当时清缅边界最大的矿主是茂隆银厂的吴尚贤,清乾隆八年他与瓯脱之地的葫芦王蜂筑重开南明时期十分兴盛的炉房山银厂,定名为茂隆银厂。此银厂共有多个矿洞,矿渣超过50吨,开采后吴尚贤收益颇丰,拥有的厂地广达百余里、矿工有二三万人,三年内向云南缴纳1.1万余两白银,是当时中缅第一银厂,由于富有在当地卡佤人严重吴尚贤就是财富象征,被誉为银土司。

《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七兵政十八蛮防下》曾记载吴尚贤茂隆银厂盛况:

吴尚贤者。石屏州民也。家贫走厂。抵徼外之葫芦国。其酋长大山王蜂筑信任之。与开茂隆厂。厂大赢。厂例无尊卑。皆以兄弟称。一人主厂。次一人统众。次一人出兵。时尚贤为厂主。

吴尚贤深深之地低于滇缅边界的茂隆银厂要想长期经营下去,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于是吴尚贤想了两招:第一招就是唆使葫芦王将银厂周边的瓯脱之地归附清朝,成为云南的一个土司,于是葫芦王授权下吴尚贤以葫芦王蜂筑名义请求归附清朝,不过清朝当时并没有接受葫芦王归附,只是让吴尚贤任课税的课长,将茂隆银厂的税银交给清廷。这其实表明,清朝并不信任吴尚贤。

吴尚贤面对这样的情况,就筹划着更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利用关系前往缅甸的都城阿瓦,力求让缅甸国王向清朝朝贡,以此获得莫大的功劳,获得一官半职来稳定自己在滇缅的地位。于是乾隆十四年,吴尚贤假冒清朝的使臣从茂隆银厂所在的葫芦王地经过木邦前往下缅甸。乾隆十五年正月吴尚贤带有一千一百余人赴缅甸,请早前请贡土目为向导。路途中还遭遇与东吁王朝为敌人的永历官兵后裔贵家宫里雁阻拦,吴尚贤会缅兵三千余人与战打败贵家,朝贡之时顺利,后回到茂隆银厂向云南地方官表示缅甸国王莽达拉请入贡。

名义上清缅宗藩关系建立,实则是小人物引起的虚假入贡

为何与清朝断绝往来上百年缅甸东吁王朝突然在吴尚贤到来后就想通了,马上就请求称臣向清朝进贡呢,承人清朝的是天朝上国。其实这背后是吴尚贤利用缅人不懂汉文,内地清人不懂缅文的信息差制作的虚假进贡事件。

当时缅甸记载吴尚贤是清朝派出的使臣,是来缅甸与东吁王朝结盟通好的。甚至表示吴尚贤代表清政府源于处理滇缅边境反东吁王朝的贵家和孟人。正式因为缅甸人认为清朝这么友善,才源于平等和他们交往。这个可以从,当时缅人向清朝进贡的缅文金银表文可以看出。

外交上互不来往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皇兄日东王(注:中国皇帝,这里指的乾隆皇帝)也好,皇弟日出王(注:缅甸国王)也好,都没有派遣使节,没有往来。皇兄日东王真有威德。因为(皇兄日东王)的威德和权力有如向四大部洲发光的月亮,所以四大部洲和四方(的民众)到来瞻仰。····皇弟日出王的国与皇兄日东王的国没有被大洋相隔,两国有如一条水,一块土。皇兄日东王有威德,所以被派遣的人都能到达。

其实这次并非缅甸国王主动向天朝上过清朝派出朝贡使臣,只是对于清朝的回访,国王做为立马向乾隆皇帝的母亲送上大象等礼物。缅文金银表文对此有详细记载:

阿瓦皇帝同十四国王一起派遣银土司吴尚贤到皇兄日东王(的国都)。因为使节不能到达,所以金叶书信和诸多礼物由银土司吴尚贤接收并照料运送。银土司向大理侯禀告,大理侯迆西道与吴尚贤(向猛车侯,注:猛车侯指云南官员)禀告,猛车侯向日东王上奏。日出王与南宫皇后亲善地赠送两只大象、两卷绒布和一匹缅布给日东王皇太后(注:这里指的是乾隆皇帝的母亲)。

不过经过云南向清廷递交的缅甸进贡文书却是另外的说辞,里面基本上就是表达缅甸臣服上国之意,与缅甸实际的“金叶书信”截然相反,而是与缅甸书信说送给皇太后的礼物,变为向朝廷进贡毡缎四、缅布十二,驯象八,送给皇太后驯象二。《啸亭杂录·缅甸归诚始末》中曾有详载:

缅甸国王莽达拉谨奏:盛朝统御中外,九服承流。···至我皇上···万邦率服。缅甸近在边徼···知中国之有圣人,臣等愿充外藩。备物致贡,祈准起程,由滇赴京,仰觐天颜,钦聆谕旨。

而当时被蒙在鼓里的乾隆皇帝眼见外藩来朝,十分高兴,秉承薄来厚往的原则,赏赐给缅甸国王和王妃大量珍贵的绫罗绸缎及各种珍贵玉石瓷器,还特意赐予缅甸国王御笔匾“瑞辑西琛”,从《大清会典》记载中可以看出,乾隆这份恩典很大,甚至给予缅甸来的上至贡使下至象奴缅役等赏赐。“贡使彩缎六匹,里四,罗四,纺、丝、绢各二匹;缅目四人,每人彩缎三匹,里二,绢一匹,毛青布六匹;象奴十有九人,缅役十有四名,各毛青布六匹;伴送官彭缎、袍各一领。”

这场朝贡表面看,清缅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且清朝和缅甸正式结束了上百年的不来往历史,正式建立起宗藩关系,乾隆盛世更添光辉的一笔。

然而,这一切只是吴尚贤联合滇缅土司上演的一出好戏,目的是为了使滇缅能长期的稳定,从而可以在滇缅拥有一种超然地位,获取更多的财富。

虚假的宗藩关系下最终没有任何一方是赢家

吴尚贤的计谋虽好,而且当清廷接纳缅甸贡使时,吴尚贤正等待朝廷的恩赐。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计谋并没有发挥作用,清朝虽没有怀疑此次朝贡的真实性,但却对吴尚贤这个流民不放心,先是要求官员管教吴尚贤,在吴尚贤跟随缅甸使臣上京时时刻注意他,防止他利用语言不通制造事端,乾隆表示不能给予吴尚贤上嘉奖赏赐,这样容易增加他在滇缅的声势,不利于以后控制。《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十六年》有详细记载:

谕军机大臣等。硕色所奏茂隆课长吴尚贤。情愿伴送缅甸贡使来京一摺。缅夷入贡。固属向化之忱。···与吴尚贤亲密。此番送来京。···但恐缅使入贡,原因吴尚贤纠合而来又借伴送之名。以伊为天朝所信用。来京时或希冀望外加恩赏衔嘉奖,将来回滇更有声势,可以肆行其志。

后缅甸使臣回国,乾隆下令不让吴尚贤护送缅甸使臣回国,而是让云南地方官护送。并限制吴尚贤回到滇缅边界的银厂,将他扣押着云南省城昆明监视居住。

吴尚贤在云南省城被监视居住了许久,最后清廷始终认为他是滇缅不稳定的势力,于是编造罪名称吴尚贤充课长时侵肥入己私造军火,并杀害两人,云贵总督下令查封其家产,对他革职查办,准备判处吴尚贤斩首,不过还没等朝廷处斩,吴尚贤就病死昆明狱中。

而对于清缅两方来说,这次的“朝贡”往来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此次朝贡之后,风雨飘渺的东吁王朝就被兴起的贡榜王朝灭掉,新兴的贡榜王朝并没有承认这次朝贡,在之后一直到清缅战争时,贡榜王朝都未曾向清廷朝贡。

对于清朝来说,朝贡之后,只是名义上缅甸是藩属国,实际上并没有能力管控缅人。而乾隆在缅甸朝贡后错误的先杀吴尚贤后杀宫里雁等银矿主,导致茂隆银厂没落,数万旷工无着落,滇缅边界更混乱。在滇缅战争之后,云南人表示要不杀吴尚贤也不会有滇缅战争。

《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七兵政十八蛮防下》曾有记载:滇人每言吴尚贤宫里雁若在。岂有边祸。其说虽未必尽然。然足以见边地之情形。能保厂者即防边也。宫里雁与木邦相依倚。既死。木邦遂降。缅扰边。

总之,乾隆十五年这次清缅的初次官方接触,在清朝记载是缅甸臣服王化的朝贡,建立起宗藩关系。而实际则是一场小人物制作的一场戏,是一场虚假面具下的往来。最终这次接触,没有任何一方得益,反而使得日后清缅因为更多的误解导致最终兵戎相见。

参考资料:

文献:《明史》、《乾隆实录》、《啸亭杂录》、《缅事述略》

论文:白诗蔷薇《赠送给乾隆母亲的缅甸大象——故宫博物院现藏缅甸银表的研究》

赵玉敏《清代中前期的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茅海建《缅甸行:中间人与“创造性”翻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